刘秀明
摘 要:教授评价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室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没有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则很难保证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并且不可能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种开展方式,希望为大多数基础音乐教师提供帮助和参考,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小学音乐;策略探究
教师为了能够在课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科学地选择各种评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激励机制,展示学生的长处。同时为学生搭建音乐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感觉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悦。这样学生可以累积更多的音乐知识,将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科学选择针对化教学评价
音乐课堂活动应与小学生的在课程中的学习特质相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需要能够针对现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反思。在当今真正的小学音乐教育评价中,大多数老师主张小学生使用歌唱的表现,或根据老师的印象进行点评。首先,这种评论形式使学生错误地认为音乐课程开展的意义只是教学生唱歌,而没有感受到音乐的真正含义。其次,这种评论形式不能使教师获得完整而具体的信息反馈,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教师的教学方式转换也没有指导作用。小学音乐教育评审应彻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鼓励和促进教育评价,注重建立多元化和联合参与的具体评价机制,对小学生进行理性评价,实现学生在现阶段下的普遍发展。
例如,教师在音乐课程的开展中应当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首先,教师需要进行个性化评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化要求教师需要能够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并认真尊重小学生的性格和发展。这样,教育评价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评论和对学生的特定個性的点评。第二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小学音乐教育环节,应该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帮助;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了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学生创造力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自身的创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创作自己的歌词、音乐或歌曲伴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向课程表现积极的学生展示音乐经验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美,使这些学生可以成为班级内学生的榜样。活跃在课程中的学生将获得额外的评价分数,并且教室的分数将按正常成绩计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唱歌比赛等内容。并在一起参加课堂音乐活动的学生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创造相互认可和相互合作的想法。在基于团队的课堂活动中,我们探索学生的个性优势,以此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全面的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中组建纪律委员会(管理课堂学生的纪律)、表演艺术委员会(是设计音乐课堂活动的负责人)、评审组(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表演观众(对于评价标准给出参考意见)等。通过允许学生在教师所组建的课堂活动中相互评价,不仅可以更好地联系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还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将在教室中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内容。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高质量的氛围中成长,并更好地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三、展示学生特长
在小学阶段下音乐课程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知道每个学生的音乐演奏能力都不同。有些学生喜欢唱歌,有些学生喜欢表演,有些学生则对音乐理论知识有很高的了解。因此,教师应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诸如舞蹈比赛、我是歌手、音乐知识比赛等,以便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课堂活动来展示自己的长处,并增强他们的学习技能和长处。音乐课堂活动可以使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教师为学生搭建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平台,实现学生在现阶段下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效学习。
例如,一个擅长唱歌的学生但是由于害羞而导致性格内向,但是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他终于开口了。唱完这首歌后,所有的学生都受到赞扬和欢呼。这种赞美使更多的学生感到足够自信,更开朗,更贴近音乐的本质,实现对于音乐课程的有效学习,与其他学生一起唱歌并取得理想的成绩,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此外,教师在学生相互评价时必须提出认真的建议,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将使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音乐知识,并在进步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为了能够在课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科学地选择各种评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激励机制,展示学生长处。同时为学生搭建音乐学习平台,使学生感觉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霍俊红,焦国华.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J]. 学周刊,2017(13):207-208.
[2]李昕瑶. 抓住那不可忽视的“节奏”——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探微[J]. 黄河之声,2015(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