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摘 要:在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当中,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其不仅能够为学生构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为今后从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鉴于此,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既要创新管理思维,着重对现有的一些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丰富和拓展;又要密切联系学生家长,着重实现家校之间对学生的共同管理。另外想要最大程度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还需要班主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具体方法
新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下的学习,但是在现如今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当中,由于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落实,进而导致组织开展的班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散。鉴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希望能够为农村地区的小学班级管理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
一、创新管理思维,丰富和拓展班级管理方法
在现如今的农村小学教育当中,班主任想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对自身的管理思维做出调整和改变,着重对现有的一些班级管理方法进行丰富和拓展。但是就目前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形式来看,无论是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班级管理方法都有待加强。鉴于此,班主任在組织开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就应该在创新自身管理思维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一些班级管理方法进行丰富和拓展。
例如,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展开。其一,班主任需要对自身的思维理念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班主任对于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密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并愿意积极主动的配合班主任展开班级的管理工作。其二,则需要对现有的一些班级管理的方法进行丰富和拓展。而主题班会活动作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班主任就可以灵活进行应用。比如,针对一些班级学生上课嬉戏打闹的问题,班主任就可以借此来组织开展一次“维护课堂秩序,打造和谐班集体”的主题班会活动,并让学生试着在本次主体班会当中针对一些学生嬉戏打闹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试着为班主任提供一些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
二、密切联系家长,实现家校之间的协同教育
家庭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也是保证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只有班主任和学生的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并让学生家长充分发挥其家庭教育的职能,实现家校之间的协同教育,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为此,班主任在组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就应该多学生家庭方面的教育予以重视起来。
例如,班主任在组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家访、家长会和线上交谈对话的方式来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着重就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从而让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另一方面,班主任则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和家庭教育有关的指导性的建议,从而让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更具效果。
三、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和践行的主要责任人,切实加强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建设,努力提升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于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准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班主任就应该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重视起来。
例如,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踊跃参与一些由学校组织开展的班主任培训活动,并着重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就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沟通交流优势,密切和其他地区学校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之间总结交流一下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综上说述,在现如今的农村小学教育当中,班主任切实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其不仅仅有效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准,同时借助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班级的认同感,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鉴于此,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既要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现有的一些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又要分析和把握现阶段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要来合理的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来展开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正伟,李雷华.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探析及对策研究[J]. 才智,2017(13):86.
[2]乔芝芳.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