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秀
摘 要:本文着力通过教学反思探究语文教学规律,还语文课堂以本真,在诵读中涵养性灵,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在课程资源整合中提高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诵读;活动;资源整合;核心素养
汽车导航仪常常问我们:想要达到你的目标,你想走最短的路,还是最快的路。刚学会开车的我很茫然,这不是一样吗?后来,我才知道,有的路虽然短,但不是堵车,就是限行,时间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而有的路虽然看起来略长,但是,地基稳固,指示牌明确,畅通无阻。高中语文教学也是这样,那么,什么是最短的路?什么是最快的路呢?
一、最短的路是做题,最快的路是读书。
高三语文教学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想要让学生含英咀华,积淀文学素养,可学生课下不爱读书,老师又不舍得用课上的时间让学生诵读,于是,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在老师所谓的“精讲”中变得支离破碎,一堂堂宝贵的语文课在沉闷的气氛中消逝。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老师必须尊重语文的学习规律,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回到原生态课堂。
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乏味的,不注重诵读教学的语文老师是可悲的。因为朗读不仅会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高三学生健康的人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三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自闭、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大声朗读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如果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学生也会在个体的参与中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所以,如果还有老师从高一就让学生在文言文习题中打滚的话,就请回归诵读吧!因为读书才是最快的路。
二、最短的路是老师讲解,最快的路是学生体验。
如果不是那天让学生用写纸条的方式表达对我所执教的语文课的看法,我可能还解不开心中的困惑。毕竟,我是那么用心地挖掘教材,我是那么勤奋地钻研高考试题,可是,语文课堂仍然死气沉沉。是我的知识内蕴不够,还是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那一堂课讲《苏武传》。《苏武传》的故事性很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高考文言文语段里也常出现本课的实词,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课时是三课时。在前两课时,我决定让学生口译文章,老师点拨,第三课时总结全文的主旨,总结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在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后,我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接着,我找同学口译文章,可是,学生翻译得支离破碎,语句不通顺。我必须重新纠正一些得分点的解释。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开始自己翻译文章,“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临近下课的时候,我检测了一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个时候,我发现学生已是昏昏欲睡,书上几乎空白。我不能理解学生,因为,我觉得这么重要的课文,不认真听、不认真记特别可惜。我自认为知识点毫无遗漏,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可为什么学生不买账?我让学生给我写一写对语文课堂的建议,出乎我的意料,纸条上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觉得语文课更像老师和几名同学的舞蹈”“开始听得起劲,越听越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语文课不用动脑,自然就处于昏睡状态了”等等。
我开始反思。是啊!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啊,而我却让本应全面参与体验的学生充当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于是,我改变教学理念,在下一堂课,学生翻译文章的积极性高涨,大多数同学经过了准备、讨论的过程,翻译得比较准确,即使出现小的错误,其他同学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第三课时,学生不但能够结合文本归纳出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铮铮铁骨,还能够有感而发,饱含深情地为苏武写出颁奖词!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標准》要求:“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如果老师还是不能从抽象讲解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就请问问自己:我比学生聪明吗?为什么不相信学生?所以,让我们尊重学生吧,师心自用是最要不得的,毕竟,学生体验才是最快的路。
三、最短的路是急功近利,最快的路是厚积薄发。
文言文阅读要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和古代文学常识的整合。现在的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长此以往,语文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语文成绩无法有新突破。所以,我们尤其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化知识的积淀、濡养。如对儒、道、佛思想的了解,再如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王指的是夏禹、商汤、周公等等。
当今很多学校在文言文复习时,只重视人物传记的复习,原因是新课标卷主要考的就是传记,于是,一些历史散文、游记被老师和学生忽略。而事实上,只读传记无法让学生全面感受古代散文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唐宋八大家以及明朝归有光等人写的散文更能体现中国古典散文的气势和魅力。所以,教师平日授课练习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像《六国论》《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能背诵下来最好。
感谢2017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为我们设置了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让我不必等到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的时候再去反思教学;感谢每一次课堂实践,让我坚定地阅读原典,书写心得,然后气魄开阔、目光远大地把自己的语文教育带出迷宫;感谢每一次活动的总结,让我坚守我对语文的思考,不被权势奴化,不被世俗同化,带着每一节语文课的收获和反思,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上,我爱过、追求过、体味过、无悔地付出过。所以,我愿与同仁共同探索,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涵养性灵,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在课程资源整合中提高效率,拒绝饮鸩止渴,追求厚积薄发,做一名快乐的探索者和跋涉者。
参考文献:
[1] 李亚亮.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呼和浩特.语文学刊,2012(2):106,144.
[2] 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3] 《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的书》(张玉新《中国教师》,201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