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第一中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强化德育工作,规范自身的行为,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成长,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人文性内容,这些都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外阅读是教师实施德育的主要措施与途径。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结合具体的课外阅读以及学生的能力、特点等方面组织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精神意志,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否认当前阅读内容的质量良莠不齐,而高中生正处于各方面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让学生读好书才能让学生获得正能量以及营养。为此,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以及德育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情况针对性的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优秀读物。此外,还要做好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笔者针对高中学生大部分同学意志力、抗挫力比较差的情况,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如《鲁滨逊漂流记》《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等读物。学生阅读了《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时,能深刻的感受到屠呦呦面对失败时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能学习到大量的冒险类知识,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真切感知主人公的创新与坚毅精神,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通常情况下,作者都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与编排故事情节去展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可见,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还要深入的给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背景、详细的介绍人物形象。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描述的环境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同时,在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时,就掌握了文章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受到良好的德育。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从高中的教材内容来看,基本上选用的都是与我们生活时代相差很远的文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极为重要的,理解了这些基础的知识对了解文章的主体有很大的帮助。以教学苏轼的《赤壁赋》为例,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时,我们知道作者深处逆境但仍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这无形之中也给学生树立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就给学生渗透了德育;其次,详细的分析人物形象。一篇优秀的文章通常能从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给学生详细的分析人物形象,并渗透德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爱国之情;最后,反复品味文章的重点词句。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流传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高中阶段课本很多文章都富含哲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与揣摩,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德育的目的。
高中生基本上都是“00后”,且从整体来看他们的道德标准也集中表现为下滑趋势,自负、自私自利等,对正义、爱国、责任、孝顺等毫不在意。同时,他们不关注传统文化,也不关注德育,拜金、享乐等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占据一定的份量。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重视开展德育实践互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强调了“做”的重要性,学生在德育活动的过程中理解了德育的内容,也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在教学《屈原列传》后,笔者开展了以“追寻屈原遗宗,感悟道德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讨论、各个小组交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屈原为国尽忠,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又比如在教学了《陈情表》后,笔者开展了以“忠君与孝亲”为主题的演讲与辩讨活动。在此类活动中,学生得到了自主情感的体验,并在情感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从而实现以德育点亮高中语文教学道路的教学目标。
综上,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同时也为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优化了教育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渗透与浸润各类德育元素,体现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德育作为明灯点亮语文教学的道路,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