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第二十三中学
在这个大语文的时代,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教育部提出的“新课改”就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要求中明确提出,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宣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让中学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成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笔者着重描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规的诗词、歌赋、经典古文故事等,都是丰富的传统文化材料,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文学造诣的高峰,也反映了古老时代的文化印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字作品,经过悠久历史的沉淀,体现出神秘的色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间接对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有效了解,体会其中的特点,也可以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为了让教材中这些素材被充分利用,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视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感受到文章的美。例如,文章中所描述的景色以及人物等等,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文章,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在进行正式学习之前,首先为学生类比具有愚公精神的人以及事情,让学生认识到愚公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而形成自我驱动的精神,提高做事情的毅力。这样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延伸传统文化知识。
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和精髓,同时做好传统文化传播的继承者。通过阅读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的伦理道德、礼仪,体会传统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体会传统精英人群的“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等。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传统精英人群共同的优秀品质。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大都来源于网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可以使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关注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包装传统文化,以此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方面,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特色进行文化传承,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
例如,每年的春晚上都有大量的对联。对联就是传统文化有效传承至今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学习对联的特点与创作,来提升学生在传统文化运用上的能力,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对联,再创作后运用到自家的对联制作中。又如,一度被大家赞美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和《朗读者》等节目,它们都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多媒体中学习传统文化,让他们认识传统文化不是老旧不可用的,是离我们生活很近的。还有通过多媒体赏析传统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或典故。所以,不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是观看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只要学生阅览过,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知晓传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真正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如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达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