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020-11-18 10:44邬尔娜
名师在线 2020年32期
关键词:指南教师应教学活动

邬尔娜

(湖南省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引 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文中简称《指南》)作为现阶段引导幼儿园科学活动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本文结合《指南》的相关指导及笔者的深入思考,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各位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开展科学活动的实际意义

(一)避免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倾向

在目前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小学化倾向较严重,违背了《指南》的教育理念[1]。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活动设计上有别于小学教育,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不能错误地估计幼儿的成长状况而进行超前教育,这样会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开展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更在于使幼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充分感受自主发现和探究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思维。因此,开展科学活动是对幼儿园整体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幼儿的价值观培养及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

3~6 岁的幼儿大多活泼好动,缺乏定性,在难度逐渐加大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长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特征也决定了幼儿不具备较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因而培养幼儿严谨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新奇事物的探索会不断提醒他们保持自主思考及发散性思考的习惯。随着科学探索活动次数的不断增多,幼儿的思维模式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思维模式和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成长早期尤为重要,随着年龄的提高,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逐渐丰富,其发散性思维能力被逐渐削弱,这也是成年人的想象力不及幼儿丰富的主要原因。

二、现阶段科学活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缺乏有效沟通

调查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科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交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存在于幼儿园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教师与幼儿存在一定的隔阂,无法实现与幼儿之间良好、有效的沟通,也难以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动态与状况。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幼儿的表达能力较弱,往往无法将自身的实际情绪及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其次,部分幼儿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不够深入,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幼儿的真实表达意图[3]。最后,因为科学活动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准备较多的科学素材,并进行实际操作的指导,这导致部分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更注重对活动材料的准备与操作活动的示范,较少关注部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思想动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提高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还要求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加强对教学经验及儿童心理的分析与掌握,使每位幼儿都能接受全面的动态教学。

(二)科学活动目标设置不科学

科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及知识性,能够更好地引领幼儿对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观察,对客观事实进行探索。基于这一特殊性,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科学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而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目标制定不具体,虽然科学活动在表面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师生都能全情投入,但幼儿经过科学活动后却毫无收获,未能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导致目标过于空泛。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过冬”时,教师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知道动物怎样过冬”。由于动物在过冬地点、过冬习性、各自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动物种类繁多,幼儿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全部掌握。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模糊,针对性不强,不利于科学活动教学目标的确立,也不利于教师精准把控活动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引方向与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效果与质量[4]。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依据 《指南》 的精神引领,及时优化教学活动。首先,在设计教学计划、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践行《指南》精神,确保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完成,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现有学习水平及实际情况制定幼儿科学活动教学的目标,以实现开展科学活动的真正意义。

(三)缺乏游戏精神

对于幼儿而言,大自然是最佳的科学学习场地和游戏场地。幼儿发自内心地喜爱大自然,他们对各种动植物、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充满兴趣。幼儿天生爱游戏、爱思考、爱探究,每名幼儿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往往一味地追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机械地向幼儿灌输知识,忽略了对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导致幼儿缺乏游戏精神。

在引领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解开对幼儿的思想束缚,教师首先应做到解开自己身上的束缚,让游戏精神贯穿整个科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科学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而不是科学活动的主宰者、指挥者[5]。在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逐渐养成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面对未知的问题,进行主观思考,为幼儿营造活跃轻松的氛围,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趣味,使幼儿养成思考创新的好习惯。

三、相关建议

(一)注重安全问题

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活动期间幼儿的身心安全。曾有一个实际案例:一所幼儿园举行科学户外探索,所有幼儿都安全到达有专人监管的生态公园中,开展观察植物的科学探索活动。此次活动十分顺利,路途上没有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也没有出现幼儿不按照要求参与活动的现象。但活动结束后有数名幼儿出现皮肤过敏现象,身体出现同样类型但不同程度的水肿及疼痛。经治疗后幼儿虽无大碍,但这件事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安全开展敲响了警钟。在此次户外探索活动中,园方只着重考虑了交通安全问题,却忽视了对生态公园中存在毒性的昆虫进行考察,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重视活动类型选择

不同的活动类型对于教师及幼儿而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3~6 岁的幼儿身心成长十分迅速,年龄相差一岁的幼儿在思维及心智成熟程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教学及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科学活动的设计及实践而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学习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具有差异性的活动。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园小班幼儿及年龄相对较小的幼儿,教师要注重规范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对活动或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对于年龄较大且经过较长时间系统学习的幼儿,教师要尊重其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科学活动中保持思考的习惯,为将来的成长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活动类型的选择决定了活动的设计方向,也决定了科学活动的可学习性。

结 语

在《指南》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是每位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活动中师生的有效沟通及活动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关注幼儿的自主认识性,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确保幼儿健康、快乐、安全地参与科学活动。

猜你喜欢
指南教师应教学活动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