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幼儿打人”问题的教育策略

2020-11-26 01:04许莹莹
名师在线 2020年32期
关键词:打人教育工作者情绪

许莹莹

(江苏省盐城市盐湾幼儿园,江苏盐城 224400)

引 言

当下,中小学校园暴凌案时有发生,很多家长担心幼儿在园内会不会发生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机智有效地处理“幼儿打人”问题,既是一项基本教育策略,又是一味让家长放心托付孩子的“定心丸”。更重要的是,教师如果能在幼儿园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使用正确的社交方式,就能帮助他们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从而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校园集体生活,并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

一、“幼儿打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不良影响

一方面,幼儿情绪具有不稳定性,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敌对行为往往缺乏足够的原因,不像成人那样目标明确,持续长久;另一方面,幼儿往往把暴力推拉等动作当作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力道控制上缺乏准确判断,不像成人那样具有主观明确的侵犯意图。尽管如此,打人行为既影响其他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对施暴者成长不利,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保持足够的重视。

另外,“幼儿打人”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如果迈过去,幼儿成长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拥有快乐阳光的社交生活;如果未能迈过去,幼儿就会在对抗集体的过程中越走越远,甚至养成“靠拳头说话”的习惯,导致其将来难以融入校园生活。而打人的幼儿面临其他幼儿的疏离,也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或者产生自卑感,或者干脆破罐破摔,导致性格孤僻、怪异。打人行为也会导致其他幼儿模仿,使得打人现象更加频繁。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幼儿打人”行为加剧,从简单推搡逐渐升级。因此,教育工作者坚决不能采用隔离、冷漠的方法对待“幼儿打人”行为。

二、解决“幼儿打人”问题的策略

笔者所任职的幼儿园处于城乡接合部,幼儿家庭背景各异,刚入园的幼儿动手打人现象格外突出,笔者为扭转这一困境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因此,在处理此类问题上颇有心得。下文中笔者将对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心得进行总结,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参考。

(一)是非培养

当前,幼儿在家庭中备受关注,深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容易形成强烈的落差感。“幼儿打人”行为更多是一种是非不分导致的行为失当,常常是幼儿不当表达的社交渴望。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问题关键,着眼于幼儿终身成长,从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念着手,彻底纠正“幼儿打人”的坏习惯,为他们走好人生第一步奠定基础。

幼儿出现推搡等打人行为,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其中。首先,教师要拉开当事幼儿,检查伤势并初步判断伤害程度,劝导围观幼儿回到座位上,避免事态升级。一般来说,假如情况轻微,教师应把当事幼儿暂时带离事发现场,先安抚双方幼儿情绪,耐心调查事件缘起,询问事发原因,引导过错方反思过错行为,劝导他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向受害方道歉,鼓励他争取对方原谅。然后,教师询问受害方意愿,引导他原谅对方,并及时夸奖他的宽宏大量。最后,教师把双方幼儿带回教室,介绍他们之间发生的过错行为,引导过错方和受害方分别表态,并对知错能改、宽容伙伴的行为分别客观点评,鼓励幼儿分清是非,学会尊重他人。

(二)情绪引导

“幼儿打人”一般并非受到冒犯,更多的是幼儿本身出现了情绪障碍。这种障碍在家庭中往往很容易被化解。因为幼儿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很快被家人发现,并及时得到家人的抚慰和疏导。但在幼儿园,这种照顾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幼儿的负面情绪会累积起来,最终以打人的方式发泄出来。这一问题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应激反应。幼儿刚刚进入园区,在他们的眼里,这意味着被父母家人抛弃,突然跌落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部分幼儿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彰显个人强大,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其二,情绪不稳。幼儿的情绪不好,产生的原因五花八门,如起床晚了,早点没吃好,都会造成幼儿情绪起落。而家长往往急于上班,根本来不及疏导,导致幼儿带着情绪走入园区。幼儿可能会因为情绪不稳出现打人等爆发行为。

其三,唤起关注。幼儿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全部希望,是家庭的关注核心。走入园区,幼儿会很快发现,这里的每个幼儿都是教师关注的核心,其出现失落和焦虑感可以理解。因此,幼儿会发生打砸物品、做鬼脸、故意叫喊、推搡伙伴等怪异行为,以吸引教师的关注。

面对此类情绪障碍导致的打人行为,教师要从情绪疏导入手,单纯的外部制止往往收效甚微。在充分调查、彻底了解“幼儿打人”的具体原因后,教师可以制订情绪引导的教学计划。教师可通过交谈分析、简单拥抱、表达爱意、物质奖励等方式,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温馨氛围,以稳定幼儿的情绪。针对一些情绪仍然得不到缓解的幼儿,教师可以特别在体育活动课上点名,鼓励其通过砸沙包、做啦啦队、带领集体唱歌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三)集体劝导

“幼儿打人”一般发生在集体场合,以众人围观的方式结束,往往会在集体中造成巨大的情绪干扰,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对“幼儿打人”的教育,教师除了要在私下进行单独教育,还要开展集体教育。集体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讲究方式,注意方法,收到实效。班会课就是一种及时、高效的教育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授绘本故事,播放相关动画,在生动形象的场景中引导他们观察事情的发展,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通过正例、反例的对照,对故事的后果进行分析,强化幼儿的是非观。在班会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总结班级最近的打人现象,并对改正及时的幼儿给予夸奖,评选“和平大使”“宽容宝宝”等奖项,强化幼儿互助友爱的集体观念。

(四)家园共育

“幼儿打人”这一不良行为的产生,家庭原因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幼儿的家庭成长环境,通过了解家长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特有方式,探讨幼儿行为习惯、性格养成的家庭因素。幼儿家长正值壮年,往往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出现教养不当行为:一方面,可能因为家长脾气急躁,家庭气氛紧张,有些夫妻经常吵架甚至常常动手,导致幼儿模仿;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幼儿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他们的过于宠溺,导致幼儿形成唯我独尊、无法无天的个性,正常社交能力较弱,无法与人共享互助。

幼儿发生打人行为,家长往往反应过度,在难堪情绪下采取以暴制暴行为,这会加剧幼儿崇尚暴力的错误观念,给幼儿的未来成长埋下隐患。教师要及时引导家长,采取说服、劝告、引导等方式,配合幼儿园,在立体教育中帮助幼儿养成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

而被打幼儿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吃亏,会唆使孩子打回去。这种行为是错上加错,会给幼儿灌输错误的理念,导致幼儿产生以暴力说话的错误思想。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鼓励他们和幼儿交谈,一起想办法,找原因,在教师和双方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教师和家长应把有地方说理、有方法说理、有途径说理的文明、克制的人生理念注入幼儿思想,以培养他们文明优雅的现代人格。

结 语

总之,“幼儿打人”现象关系着幼儿的人生成长和园区氛围,教育工作者务必立足长远,开阔视野,用智慧、理性、科学的态度,为幼儿走好人生第一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

猜你喜欢
打人教育工作者情绪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谁是谁的镜子?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打人的年纪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