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凤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区域活动的特点,对区域活动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实际开展区域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区域内容,合理安排空间”“丰富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兴趣”“提高教研水平,做到以生为本”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 幼儿心理
随着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区域活动因其轻松自由的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区域活动仍然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青年教师深入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一、区域活动定义及其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定义
刘焱教授认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即强调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材料和多样的形式,为幼儿提供的根据自己兴趣、需要自由选择的空间,并在活动中完成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
1.学习的主动性
与传统让幼儿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同,区域活动要求教师创设全新的活动环境,投放材质丰富的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幼儿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完成了主动性强、趣味性强的自主学习。教师此时扮演的是“催化师”的角色,以支持、促进的方式对幼儿活动施加影响,完成教育过程。
2.学习的趣味性
如前所述,在区域活动中,赋予了幼儿更多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幼儿出于自己的抉择,根据兴趣、需要完成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区域活动趣味性的特征。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弱化”教学功能,通过增强活动的游戏性,以任务为导向,重新建构美术区、图书区、自然区的空间与时间维度,以丰富的材料、多样的形式,满足不同幼儿的多元化需求。
二、当前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视角
区域活动资源“同质化”。随着区域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区域建设呈现同质化倾向——过于追求环境布置的资源丰富程度,而忽略了幼儿学习的便利性。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活动区的创设视角单一,未能从幼儿角度出发,忽视了环境和课程之间的关系,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对待。虽然区域活动中材料丰富、空间较大,但位置分割凌乱,材料间相互干扰,活动区域的创设不具备开放性,不能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主动活动的机会与条件等。同质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创新性不足,表面上看环境布置得富有趣味性,但幼儿教师群体的教研水平有限,导致出现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布置得低水平、重复多、创新程度低的现象。
区域活动设置“盲目化”,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目标不明确以及缺少计划性。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空间的不适用,幼儿不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无意义的活动浪费了幼儿的学习时间。设计目标不明确,体现在教师往往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自由选择,而淡化了老师担任活动“催化师”的责任。缺少计划性,使得幼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体现,此外,盲目借鉴他人的活动经验,错失了活动本来的意义。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碎片化”。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对区域活动过程的控制和指导缺乏完整性。例如,过于重视局部和个别的观察,活动中重点失焦,出现盲点、断点。有些老师缺少耐心,急于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有的老师认为幼儿主动学习能力还很低,因而屡屡打断幼儿的活动;有的教师对于幼儿教育“拔苗助长”,要求参加活动的所有幼儿达到一致的水平,甚至出现对于能力发展较慢的幼儿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其原因是对幼儿的个体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而以教师主观标准去评判幼儿,造成区域活动碎片化。
(二)幼儿视角
首先是幼儿的个体差异。区域活动的主角是幼儿,幼儿出于自身能力、兴趣甚至性别的认知,热衷于某个区域,而冷落了教师苦心设计的其他区域。喜爱唱歌跳舞的幼儿只会去音乐区,喜欢安静的幼儿只会去娃娃家,有些幼儿围着各个区域转圈后,不知道该选哪个区域。这类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容易害羞,主要体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接触,对新事物和新环境不能轻易接受,属于慢热型,胆怯敏感怕失败。这种偏离固然是幼儿的原因,却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是幼儿的从众心理。和成年人一样,当儿童成为一个群体时,群体中会出现“权威”或是“领导”,各区域的活动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娃娃家可以扮演家中成员的不同角色、小舞台可以表演歌舞、建筑区自主拼搭等。但在那些“孩子王”的带领下,一些区域“熙熙攘攘”,而另一些区域“空空荡荡”。
最后是区域构建视角。幼儿的興趣焦点最终取决于材料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营造的区域,由于视角不同,很难受到孩子的欢迎,如娃娃家,有的教师投放了仿真蔬菜,有的教师投放了点心,但就是难以吸引孩子。老师从成年人的视角构建区域,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利于幼儿发展。
三、对策与思考
(一)创新区域内容,合理安排空间
在确定区域内容前不仅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如年龄层次、体格特征、运动特征、求知需求、独立需求等方面,还要发挥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结合本阶段教育目标、幼儿人数、活动室空间大小等实际情况,从材料选择、环境设计、想象空间等方面创新区域活动内容。
根据动、静、闹的不同特性合理布局。一要充分满足安全需求,如光线充足的位置安排动手性强的区域。二要充分考虑幼儿活动线,各区域的布局应符合从静到动的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空间的艺术性以及美观的需求,如各区域出入口明显、操作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审美需求等。
(二)丰富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兴趣
对于因幼儿群体心理特点而产生的偏区,我们除了在活动材料投放上要针对年龄特点去进行,更要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可变性,以及具有情景的游戏性,还应注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上例中提到娃娃家投入真实蔬菜、蛋糕,难以吸引到孩子,若投放彩泥和各种颜色材质的纸,或者投放衣服、鞋子等,让孩子进行,就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要尽量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图书区,首先选幼儿感兴趣的故事讲述,其次讲述方式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表达故事内容,如戴上各种动物、人物头饰表演故事或者借助玩偶、手偶讲述故事。充分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画面和文字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提高教研水平,做到以生为本
提高老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认识,由任务明确区域活动,引导教师在活动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除了要遵守一般教育规律,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区设计不同的活动计划,从认知、情感、操作技能等方面着手,力求区域活动的完整性。
对于幼儿个体差异的问题,老师要采取“将兴趣带入其他区域”方法。例如,喜欢动手的孩子到图书角去整理图书,爱唱爱跳的孩子去美术区把自己跳舞的姿势和唱歌的表情画出来,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参与到其他区域游戏中来。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我们也要正视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同质化、盲目化、碎片化的问题,通过合理安排空间,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研水平,真正以幼儿为主体,不断丰富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要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让幼儿体验到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更要注重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区域活动这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