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在阅读试题编制的过程中,命题者通常会从国内外网站或期刊上寻找源材料,然后进行改编,以适应学生测试与评估的需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范围或主题语境。因此,在英语阅读语料编制的过程中,对主题语境的把握尤为重要,因为这涉及对学生的情景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的把握。因此,对源材料进行主题对应与语境创生以适应测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和可取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考阅读语料编制的特点及方式,笔者选取了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中的阅读理解B、C、D三篇文章作为分析对象,其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全国卷Ⅰ的三个阅读语篇均取材于近几年来国外网络上发布的文章,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其中,三篇阅读的主题语境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话题涉及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与青少年交往。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B篇的源材料中还有部分图片介绍,其命题者截取了源材料中的部分文字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C篇是《新闻周刊》(Newsweek)对智能键盘研究所作的报道,同时还附有相关图片介绍,但是报道中所提到的研究者及相关成果,均来自于表1所示的前两篇材料;D篇则是直接保留了原文的体例与格式,只进行了局部修改。
纵观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三个阅读语篇,我们发现,在改编源材料的过程中,除了直接给语篇中的词语添加中文注释这一简单的方式外,根据语言测试的要求及学生的需要,命题者通常会从词汇、句子和段落三个层面对语篇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在确保语篇的主题意义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语言梳理(Language exploration)—语境创生(Contextual realization)— 语篇定型(Physical production)”的方式创造新的情景,从而让阅读语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主要的操作策略如下文所述。
在材料改编的过程中,为了让语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或阅读水平等,命题者可以通过改变句式表达等手段,以首先确保语篇主题线索的一致性,包括语篇中的主要人物、关键事件、核心观点以及主要论证(叙述)方式等,最终让学生在测试的过程中能迅速把握突显主题意义的关键要素。例如:
源材料第一段中的主要事件线索有(1)“It’s election season”(2)“tensions are running high”以及(3)“Today is speech day,and right now it’s Chris Palaez’s turn”三个。但是,根据语篇主题突显的需要,在改编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迅速把握语篇的核心人物及事件,改编后的语篇只保留了关键事件(3),同时通过变换表达方式保留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等背景。在此基础上,合并了源材料第二段话,最终形成了B篇的第一段话的流畅表达——交代了文章开头故事的人物及其年龄特征等基本信息——进而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语篇的关键事件。
不同类型的语篇有其自身的语篇结构特征,不同的作者也会在语篇结构上突显自身的表达特征;此外,为了照顾到不同的读者,媒体资源也会变换语篇结构,或采用多模态语篇,以满足特定人群阅读的需要。因此,在改编源材料的过程中,调整语篇段落间的结构排列就在所难免。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对源材料段落直接进行删减或者合并。但是,有时为了确保学生阅读时的思维连贯性,且让改编后的语篇整体上思维框架清晰,在试题编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跨段落进行段落的合并与重组。例如:
B篇Paragraph 2直接合并了源材料2和3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源材料2是原文的第3至第5段,而源材料3则是原文的第10段,中间还间隔4个段落。这样改编的目的就是确保B篇第1与第2段构筑的事件的框架清晰,保证学生阅读时思维的连贯性。同时,为了B篇后文表述的需要,B篇Paragraph 2将源材料第10段压缩、变换表达后,放在该段最后一句的位置,交代了Chris演讲的最终结果与他人的反应,并与B篇第3段的叙述在意义表达上实现了连贯统一。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语言能力、阅读需求、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等。因此,在编制阅读试题的过程中,为了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征、或者为了不同的评估与测试目的,通常会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源材料语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适当的变换,以确保阅读试题的客观性、公平性以及所要考查内容的效度等。例如:
D篇的材料主要探讨了青少年在小学与中学阶段受欢迎的类型及其影响。语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比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际观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源材料4与D篇Paragraph 1,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试题语篇对源材料在关键词语上做了如下变换:
表2 源材料与D篇Paragraph 1的关键词语的对比分析
根据上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D篇的源材料取自国外媒体,故其表达方式、写作目的以及价值导向等,均与当前高中生的认知存在差异,因此,为了让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者进行了关键词语转换,保证前后词汇使用、句子表述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语篇的价值引领作用。
试题编制的过程中,除了对不同段落构成的语篇结构进行适当变换之外,还可以对段落内部的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突显语篇主题意义的目的。在对源材料语篇的某个段落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会出现段内语境因素缺失的情况(如缺乏背景提示或语境推理的条件等),此时就需要根据源材料的特征,增加或替换背景陈述。例如:
为了让读者更加能接受“These patterns are unique to each person.”这一结论,C篇不但将源材料对人物背景的介绍直接删除,还将Newsweek网站上的原文一张图片下的文字“The keyboard could offer a stronger layer of security by analyzing things like the force of a user’s typing and the time between key presses.”编入这段话;同时,在最后一句句首增加了“Thus”一词,这就让段落内部上下文的衔接充分,进而更能突出“the keyboard can determine people’s identities”这一主题意义。
此外,语篇的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表述推进模式,作者可以使用举例论证、观点对比、数据分析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某个观点或结论,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段内认知模式。但是,命题者可以转换或推展源材料语篇认知模式,从而重构学生的认知空间。例如:
C篇Paragraph 4直接把源材料6中的“published in the journalACS Nano”及“Chen says.So far,there is just one working prototype of the intelligent keyboard.”删去,并直接将第二个“Chen says”转换为“The researchers say”,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对该例证的来源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同时,C篇Paragraph 4还将源材料最后的“in about five years”改为“in the near future”,这样就避免学生认识上的绝对化。
语篇中事件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叙述结构与叙述角度展开的,特别是记叙类的文章,作者在语篇中一定会事先设定好叙述的视角,即站在谁的角度进行叙述。此外,作者的写作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语言的选择与组合上,包括对词汇、语法结构、修辞等的选择。阅读试题的编制本身也体现着命题者自身所持有的语篇风格与叙述方式。在试题编制的过程中,为了让语篇各部分内容的意义能更加准确、客观地得以传递,并与语篇整体的风格保持一致,可以转换叙述角度,以避免学生对语篇产生误解或过度理解。例如:
B篇Paragraph 4对源材料的第七至九段进行了合并,但同时对段落首句的叙述角度进行了转换。源材料中的“Being an ESL student can be a painful experience”是在突显“学生痛苦”这一认知图式;而B篇Paragraph 4中的“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an be a painful experience”却在强调“学习痛苦”这一认知图式。但是,考虑到在中国学生内心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认识更多的是“学习痛苦”图式,所以阅读试题转换了叙述的角度。
有时,还可以将语篇的参与者“我”(I/me)直接删除,将语篇的叙述角度转换为第三人称的视角。例如:
B篇Paragraph 5直接删除了源材料中的“He tells me he”,并因此将源材料中的第一、二句直接合并为段落的首句,并将句子的主语转变为“Whaley”,从而直接与全文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语篇选编的过程是通过主题对应与语境创生,对源材料语篇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进行英语阅读试题编制的过程中,命题者需要基于语篇内部特征与学生认知的特点,从语言测试的目标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针对源材料的特点,从词汇、句式、段落等方面,对源材料进行替换、删减、转换或重组等,从而使阅读试题的语篇的语言表达、结构特征、意义传递、风格特征等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价值观念,并最终让阅读测试突显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