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琪
【摘 要】幼儿教育不用于其他阶段的教学,由于主要教学对象是年龄在3~6岁的幼儿,活动中不会长时间地讲解理论知识。而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对幼儿园教育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幼儿,对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角色扮演;行为;影响
角色扮演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能够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多数幼儿教师在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缺乏引导和分享,所以导致游戏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有效提高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行为产生的影响,教师应重视对游戏细节的掌握。
一、引导幼儿开展生活化角色扮演活动
幼儿园学生正处于模仿期,对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借助角色扮演游戏开展活动,能够满足幼儿的模仿心理,而作为引导者,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角色扮演游戏当中,确保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家庭元素为背景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一开始,教师先将游戏的情景(“放假在家,我们的主人公一个人在家,在妈妈回家之后,主人公观察到妈妈好像不太舒服,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到妈妈缓解不适感”)告诉幼儿,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并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予幼儿讨论思考的时间。在正式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让每个小组逐个上台进行展示,教师从旁做好引导。每个小组在讲台上演示的时候,教师适时适当地掌控节奏,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发台上和台下幼儿思考。比如:引导“妈妈”角色的幼儿回想自己妈妈不舒服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是你们不舒服,家长是怎么去做的?在提示下,幼儿就会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积极调动生活经验。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提示,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沉浸到角色扮演游戏当中。
角色扮演游戏的核心在于通过游戏对幼儿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玩中、学中不断地获得更多生活经验,不断发展。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需要预留部分时间进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引出整节课的核心观点—当家里人生病的时候,你能不能去关怀他们?怎样做能让他们感到舒服?幼儿经过游戏后都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并在生活中应用游戏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东西。
二、以动物角色扮演引出环保理念
角色扮演游戏的核心在于抓住幼儿的兴趣,再通过活动促使其获得一些经验。对教师而言,合理地设定活动主题至关重要,如果主题的范围较大,或者主题所蕴含的道理过于抽象、不好理解,会导致幼儿失去对参与角色扮演游戏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从主题和内涵两个点进行着手。
例如,当今社会提倡保护生态,爱护小动物,教师就可以以《动物世界》为主题开展游戏,让幼儿自己选择将要扮演的动物,而游戏则以动物大会的形式开展,让每一位幼儿逐个介绍自己所扮演的动物,可以从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教师需要做的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導幼儿畅所欲言。围绕主题,除了常规的介绍外,还可以让幼儿讲一些和动物有关的童话故事,或者给一个开头,让幼儿自由续编。小动物的角色扮演游戏旨在让幼儿对生态保护形成一定的认识,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每一位幼儿发言完后,可以利用1~2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并强调生态保护的概念。而在活动最后,教师还要再次进行活动的总体总结,让幼儿更加清晰本次活动的核心。由于此时幼儿已经沉浸在所扮演的动物角色之中,所以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延伸,将整个游戏活动放在室外进行,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游戏,事先在操场上画两个圆圈,以动物的习性、哺乳动物与否、陆生动物与否等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反应,如果选择错误,则在旁边进行观看,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不断地增加条件的个数。通过游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能够对各类动物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三、开展职业类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以职业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为了让幼儿对各个职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家调查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并将其作为自己活动所扮演的角色。活动中,教师适当围绕各个职业进行介绍,并邀请2~3位选择该职业的幼儿进行分享,从各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结语
角色扮演游戏幼儿来说能够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主题的把控,切实保障好游戏的趣味性,而在课堂总结环节,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以灵活的形式进行总结,确保幼儿能够理解。而在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则要重视对幼儿的引导,适当、适时地把控游戏的节奏,确保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游戏当中。
参考文献:
[1]于晓华.试析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行为产生的影响[J].神州(上旬刊),2020(04).
[2]鲁洁,朱莉.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江苏教育,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