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例谈

2020-11-02 09:35吕婷婷
关键词:主问题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吕婷婷

摘要:课堂上,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被称为“主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设计主问题时,可立足不同视角,串联全篇;抓住关键字词,品析细节;探秘作者身份,关联文本;体验角色代入,激发想象。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 文本解读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引擎,是师生互动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上,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被称为“主问题”。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主导和支撑作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和创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合适的主问题,扭转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等现象,有助于学生更集中、更深入地阅读思考,探究文本的内蕴。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切人:

一、立足不同视角,串联全篇

阅读文本时,从不同视角去解读人物形象,理解自然有所不同。以《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教学为例,钱建江老师认为,只要设计这样两个主问题,就能串联全篇——

(1)你会请文中的阿长做你的保姆吗?

(2)写此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6岁,此时的他还会请阿长做保姆吗?

这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问题。

思考问题(1),一方面,学生会关注文中阿长的诸多坏习惯——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她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觉得不会请这样的人做保姆。另一方面,学生又会从文中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细节,感受到阿长对我的疼爱,觉得会请阿长做保姆。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借着童年鲁迅的视角去解读阿长,可以关注到文中很多的细节。

而问题(2)的设计,又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深入文本。这是成年鲁迅回忆长妈妈的文章。从这个视角出发,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阿长是一个会讲故事且善讲故事的人,虽然这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但无论是“美女蛇”的故事还是“长毛”的故事,都能激起孩子的想象与好奇;阿长是一个让人有些烦却又让人深切怀念的人,她不善于表达,那些叮咛嘱咐,看似是繁文缛节,实则是她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疼爱。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名也不知姓的人物,温暖了鲁迅先生儿时的岁月,也温暖了他一生漫长的记忆。这些自然是鲁迅先生所珍视的。

钱老师设计的两个主问题,除了能让学生跟着童年鲁迅的视角去解读长妈妈,体会长妈妈对鲁迅的情感,更能使他们体悟到成年魯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而长妈妈的形象也在这两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变得更加丰满。

二、抓住关键字词,品析细节

抓住关键字词,透过文字表面进行品析,能够带领学生抵达文本深处。如,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昔日宫廷乐师李龟年重逢,感慨万千,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全诗仅28个字,读之却令人唏嘘不已。诗里有对昔日美好岁月的回忆,也有对眼前潦倒现状的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似的个人沉浮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由盛而衰的变迁。简短的诗句承载了时代的忧愁,因此更加深沉而悲壮。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些?除了必要的背景资料的补充,选取细节品析很重要。

笔者在教学时,关注到“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于是,在这首诗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主问题:

(1)透过诗中的“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结合背景,再次品读“又”,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除了表面意思——再一次,“又”还是有故事的:当年经常出人“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著名乐师,“我”见过,自然也听过你的歌声;而今,我们“又”相逢,却是漂泊流落,“我”年老病衰,而你也风光不再。“又”又是有感情的:当潦倒的诗人,在“落花时节”再次遇到那位常在贵族豪门歌唱的乐师,从个人身世之悲,到繁华时代落幕之叹,千般感慨、万般滋味都浓缩在这个“又”字上。

一个“又”字,跨越了往昔与今朝的时空,见证了繁华与落寞的时刻,交织了个人境遇与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以“又”作为解读全诗的抓手,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隐晦而复杂的情感便迎刃而解了。

三、探秘作者身份,关联文本

文如其人,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会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征,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因此,从作者身份的角度切入设计主问题,进而关联文本,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读来总是妙趣横生。一位教师在执教《昆明的雨》一文,围绕汪曾祺的身份,设计了这样三个主问题:

(1)在文章中,你发现汪曾祺有哪些身份?

(2)你认为,有多重身份的汪曾祺初到一个地方,会先去哪里?为什么?

(3)对他的身份还有新的发现吗?

这三个探秘汪曾祺身份的主问题,独辟蹊径。学生借着已有的知识,知道汪曾祺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画家,喜欢美食。走进文本后,透过家常又不乏诗意的语言文字,学生会读到一位会写文章、喜画画、乐品尝的汪曾祺。关联阅读其他作品,学生还会有新奇又相似的发现——一位喜欢“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的,有着浓浓烟火气息的汪曾祺。

有着有趣灵魂的人才会如此感受生活,传达生活的况味。此时,回到《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中,会发现作者看似写雨,实则是在描绘生活的美好场景。在相互关联又有趣的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是一位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品味平凡之美,热爱生活的汪曾祺。如此,学生读的便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背后的那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

四、体验角色代入,激发想象

王荣生教授在《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的有效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归根结底是追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活力。”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焦点都在学生身上,课堂中学生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成效等是课堂教学首要也是最终要关注的。主问题设计自然要力求做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有充分的思考与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

杰里如果找来了“我”的妈妈,情况会如何呢?请想象一下:妈妈会对我说什么?

文本中,“我”一人扒在悬崖上,杰里找来了“我”的爸爸,爸爸引导“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而妈妈并未正面出现。这个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对于未出场的妈妈,学生很乐于想象她会怎么劝说。开始,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这是因为学生忽视了一点,文中妈妈的性格和爸爸的性格显然是不一样的,文中为何是爸爸来了,而不是妈妈呢?如果妈妈来了,故事的结局还会一样吗?于是,学生又开始在文中寻找描写妈妈的语句:“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虽仅有一句,但从中已能感受到妈妈总是因“我”的身体健康状况而担心焦虑;而爸爸却不一样,镇定、自然,会对儿子竭力地鼓励,并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此时,如果妈妈出现,妈妈可能会惊恐地对我大声喊道:“天哪,你怎么会爬那么高,太危险了,快下来!我可怜的孩子!”这时学生准确抓取了人物个性的差异,大胆想象,积极创作,许多精彩的言语在课堂中进发。学生很踊跃地尝试朗读,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揣摩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不同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爸爸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充分思考,并进行有价值的对话交流,独立阅读、辩证分析。读与写的语文活动在课堂中得以顺利开展,学生的思维也在语活动中得到充分激发。

当然,好的主问题设计首先需要教师有独立处理文本的能力和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不满足于泛泛的共识,不拘泥于固定的思路,能从一个巧妙的角度走进文本,借助主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猜你喜欢
主问题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