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平
摘要:作文教学如果只是教知识、教方法,成为“题目指向考试、套路为了考试、表达迎合考试”的应试训练,会磨灭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陷入虚假为文的泥淖。作文教学应注重阅读和体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课文、经典名著,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表达经验;拓宽学生的生活视域,启发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积淀真实情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阅读 体验
写作需要知识,也需要方法。但作文教学如果只是教知识、教方法,成为应试训练——题目指向考试,套路为了考试,表达迎合考试,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终会磨灭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陷入虚假为文的泥淖。作文教学应注重阅读和体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作品以汲取表达经验,体验广阔的生活以积淀真实情感。
一、阅读: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表达经验
学生应该读些什么?可从经典作品读起。
一是读经典课文。可以单篇玩味、揣摩,也可以用群文阅读、专题阅读等方式,深入系统地了解文化、涉猎历史、理解人性、认识美好,汲取表达的经验。例如,阅读《秋天的怀念》《散步》等,可以从不同的生活场景、人生经历去认识母亲、理解母爱,进而省察自己的日常;阅读《屈原》(节选),可以感知既有平民情怀又有高贵灵魂的贵族精神,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整合教材篇目《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组织学生开展苏东坡专题阅读,让其领会儒道释的统一,懂得在艰难中如何保持从容和热爱……梁力萌同学曾写下这样的阅读感悟:“经典课文的精髓恰恰在于维系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陌生人的思想、感悟,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魂魄……潜移默化地,那些优美的文字已成为我灵魂的栖居地。”
二是读经典名著。功课越是繁重,空间越是逼仄,越需要抽出身子、挤出时间,沉潜名著的世界。除了规定的名著阅读,可以由教师推荐一些作品,也可以同学互荐。我曾开展过“名著阅读长跑”活动,每周一节名著阅读课,每月一次探讨交流,每学期读完5本书(平均一月一本)。《儒林外史》《活着》《苏东坡传》《泰戈尔诗选》《约翰·克利斯朵夫》《巴黎圣母院》等,一本本读过来,多多少少的感悟,深深浅浅的理解,汇成一股股或大或小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造表达的机会,在读与写之间搭起桥梁——当学生感到阅读感悟“如鲠在喉”时,写作的热情自然就迸发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感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启迪,比如阅读《我的母亲》《背影》这些写亲情的文章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经历、生活细节交流感悟;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联系历史和现实去反思,获得更多社会人生的启示。比如阅读《愚公移山》后,学生读出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固然值得肯定;但有学生从中看到本文思想有一定时代局限性、重人轻天的倾向明显,更应得到赞许。“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就是从‘读中引出写的‘思想并成文表达。”阅读《诫子书》,学生理解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劝勉背后的良苦用心后,我提示:何不尝试以文言的方式告诫自己一番呢?学生跃跃欲试,真诚思索,用文言书写的一篇篇《诫己书》诞生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高,不傲,不骄,不躁;善听,善记,善学,善思。心无旁骛,心静专一。明志坚行,毫不畏惧。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勇战,勇往,勇敢,勇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年华逝去,将复何及!
——杨心羽
晨昏所安,宜应恪准,开卷有益,期有所览。多思多想,潜心求教。方能于混沌之中略领一二。
学习之行,宜持恒,益勤学,精学艺,通数理,谨听讲书,查缺补漏,以期学有成,业有精!期末且至,何事重于学乎?当惜时如金,莫待日后悔之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也。
朋友之行,交益友,立品行,益身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身体之行,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多方锻炼,以劳体德,强壮筋骨,匹夫有责。
——徐博文
这些文字都出自刚刚接触文言的初一学生之手。用文言表达只是一种尝试,但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省察与自勉则来自阅读《诫子书》的启迪,来自自我意识的觉醒。多了阅读滋养、少了思维束缚的写作,字里行间才会有真实的感悟与自如的表达。
二、体验:从广阔生活中积淀真实情感
写作素材源自生活。教师应让学生懂得:作文需要直面生活的样态,表达生活的况味,唯有从生活中“蒸馏”出来的文字才能触发生命,唯有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触动心灵。
客观地说,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狭小的,基本是家校一線;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单一的,基本是做题考试。这就更需要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和感知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在紧张的学业中调整步伐,用心体验周围的生活世界,发现“单一”背后的“多彩”。
一方面,在校内,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形态、亲密同伴的细微变化以及课间的小活动、小游戏、小插曲等;在校外,启发学生利用独自上下学的时间,体察变化的自然、各色的路人与动人的场景。越是主动地、热情地参与生活,越是敏锐地、细微地发现生活,就越能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感受到无限的独特。把生活中的这些真实情感写出来,就能形成独特的这一个、这一篇。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到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中去体察生活。我们学校毗邻红梅公园,每个季节,我都会利用语文课带学生去走走、看看,没有硬性的作文任务。但每次游园归来,总能读到学生的动人文字:
红梅之春
姚心怡
长出新叶的柳枝儿,有淡淡的浅绿色幽香。泛着光的小河上,柔风吹过,带起软软的枝条,只觉得心也被撩拨起一阵涟漪。春色里,每根线条都满怀素描式的轻盈心情。
风柔柔的,滑滑的,在平静的湖面拂起一圈涟漪,在空中与白云挑逗;云呢,似乎有恍惚的失神,在纯白中一闪而过,继而尽情地与风玩耍。湖水虽不像夜晚月色下水银般的玻璃质感,但在这热闹的春天,泛着欢喜的粼粼波光。偶尔有几尾小鱼悄悄地游近,静得不惊动一丝水纹,小巧的身躯轻轻一动,就已不知踪影……
红梅冬日
汤天妤
行于林中,小径幽幽,树丛茂密。暖阳透隙斑驳地洒在石子路上,营造出一片美好的氛围。鸟儿啼鸣,焕发着属于冬的生机和希望,又给静谧清幽的环境增添了几分高雅的情趣。
不觉行至水边,幽深的亭径九曲百转,与河边的冬柳遥相呼应,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质。上至石桥,回首远望,斜阳映水,水波微荡,折射出片片粼浪,远处的亭台楼阁与我相互遥望,与婉转又秀美的乐曲应和着,织造出一片美好的诗和远方……
这些文字是学生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自然美景愉悦着年轻的心灵,字里行间充满着清新和欢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当学生的目光投向生活,就会捕捉到炫目的瞬间,体会到心灵的悸动。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写生活随笔,或描写生动的课堂,或叙写活泼的课间,或尽情地表达阅读的发现,或自由地宣泄个人的情感……生活随笔的内容涉及广泛,表达凸显自由,风格彰显多样,不做字数、格式的限制。少了束缚的写作会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写作的热情。
让作文教学少一些“急功近利”吧!让学生在经典作品里学习表达,在生活体验中丰富阅历,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才是作文教学的追求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军.在思考的焦点上“催化”——简论中学写作教学课例范式与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