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的病毒学与公共防疫”课程设计

2020-10-30 10:03杭启云
关键词:防疫疫情

杭启云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病毒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有局限,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知。“疫情背景下的病毒学与公共防疫”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初步认识病毒、病毒的传播与免疫以及自主研究性学习。意在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增强学生对病毒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疫情 防疫 病毒研究性学习

一、学习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借助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一定的认识,对疫情防控有亲身经历。但由于病毒十分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学生对病毒的认识非常模糊、抽象,并且往往局限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等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全面、客观的认知。由此,我们设计了“疫情背景下的病毒学与公共防疫”课程,意在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增强学生对病毒的认识,使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活动和传播方式,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公共防疫);同时,启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医护工作者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人格风范。

二、学习内容

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初步认识病毒、病毒的传播与免疫以及自主研究性学习。“初步认识病毒”的学习内容包括:通过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信息,了解病毒的分类、遗传变异等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认识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病毒的传播与免疫”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结合病毒的繁殖过程、传染途径,初步了解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和免疫学等知识。

前两部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反馈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将病毒传播与免疫系统的知识勾连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部分设置前期准备、提出和选择课题、成立课题组、形成小组方案、开展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等一系列逐层递进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并完善所学。

三、学习目标

1.了解病毒,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人体免疫系统。

2.培养热爱科学、关爱生命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归纳、总结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包括:(1)疫情期间媒体相关报道;(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3)莫庄非的文章《数十种传染病随着季节消退,那COVID19呢?》;(4)朱翌民等的文章《隔离措施对COVID19疫情控制的模型分析》;(5)孙晨等的文章《现有病毒疫苗用于防治新冠肺炎的可行性分析》;(6)李晓的文章《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对比研究——以〈人民日报〉在非典及新冠病毒防治期间的报道为例》;(7)夏兰芳等的文章《病毒病疫苗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及其对疫苗研究的启示》;(8)郑理的文章《长知识!新冠病毒认知大考》;(9)许淑红等的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抗病毒药研发和监管的启示》;(10)视频《新型冠状病毒的奥秘》《人体免疫系统》。

五、学习活动设计

(一)初步认识病毒

1.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收集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并查找、收集多种病毒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前,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扩展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联系社会热点,回顾新冠肺炎疫情事件。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元凶是什么?什么是病毒?除新冠肺炎外,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入手,给定真实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展示资料,对比分析。

学生投影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病毒的资料。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介绍病毒的发现史,通过数据和电子显微照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各种病毒图片并简单介绍,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进行卫生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病毒的形态特点,加深对病毒的认知。

课中,引导学生展示、观察收集到的资料,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病毒之“小”、种类之“多”的理解。这里,为了丰富学生对病毒的认识,还可引导学生联系选修内容:在细胞工程中,有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促进剂,如仙台病毒;在基因工程中,有些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如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4.认识病毒结构。

课件展示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及冠状病毒的结构,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强化对病毒结构特点的认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与分析,强化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并让学生形成对病毒结构的共性认识。这里,教师可播放动画视频,介绍病毒(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的生活和增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病毒独特的生活方式——寄生,以及寄生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5.了解病毒分类。

引导学生回忆高中生物教材中病毒的分類依据,并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归纳病毒按照遗传物质的性质分类的类型。提问:新型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那科研人员是如何确定它的核酸种类和类型的呢?请同学们利用酶解法设计实验帮助科学家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种类;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实验证明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为逆转录病毒。

“瞻前顾后”,帮助学生打破“DNA是双链结构、RNA是单链结构”的刻板认知,培养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会科学的分类方法。

6.提出并评述治疗策略。

引导学生结合病毒的结构特点,自由讨论,提出新冠肺炎的治疗策略。师生一起评述治疗策略的科学性。

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病毒的结构特征、增殖方式等过渡到新冠肺炎的治疗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病毒的传播与免疫

1.初识传染病。

播放新闻视频,通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学生分组派代表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传播以及在全球的感染情况。通过展示,得出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属于传染病的一种;进而思考:为何传染病的威力如此之大?

由新型冠状病毒自然过渡到传染病的学习,可让学生形成对传染病直观、切身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传染病举例与分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收集的传染病资料,并请两位记录员将传染病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提到一些非传染病,教师要给予纠正,并说明原因。(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每一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通过活动,总结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都可能引起传染病,它们被称为病原体。(3)学生讨论传染病的传播对象:可能是人传给人、人传给动物或者动物传给人。总结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4)引导学生把传染病分为4大类,并将黑板上记录的传染病进行分类。

3.概括传染病的传播特点。

播放视频《新型冠状病毒的奥秘》,引导学生思考:(1)传染病具有哪些特性?(2)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感染的,达成共识:传染病流行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学生尝试说出甲型流感、痢疾、艾滋病等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教师进行评价,同时进行知识拓展,课件展示传染病按传播途径的分类。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的认识,为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引发对病毒可防、可治的深度思考。

4.认识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播放视频《人体免疫系统》,引导学生比较、讨论,自主总结出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提问: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和已经出过水痘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容易被感染,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不能抵抗麻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的侵袭呢?

结合动画、资料、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结论,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讨论疫情防控的可行措施。

提问:现在,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传播,大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控呢?预设学生发言: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保证健康饮食及充足睡眠;勤锻炼,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出门戴口罩……师生共同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疫情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三)自主研究性学习

1.前期准备。

(1)课件、处理后的网络资料;

(2)相关资料查询网站的网址;

(3)相关的文书材料等;

(4)联系当地的医院提供协助。

2.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提出课题,教师分析其可行性后,综合处理供学生选择。

可供选择的课题有:(1)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的特点;(2)新型冠状病毒的控制与预防;(3)新型冠状病毒与季节的关系;(4)疫区隔离的生物学理论依据;(5)基因工程技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应用;(6)新型冠状病毒可防、可治的原因;(7)新型冠状病毒容易发生突变的原因;(8)为什么说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人类未知病毒?(9)几种病毒传染病的比较;等等。

3.成立课题组。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成立课题组,推选小组组长——教师合理调配各组成员。

(2)根据选题进行小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4.形成小组方案。

(1)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网络搜索等获得初步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2)分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呈现的结果,共同制订评价标准。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

5.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各组对具体研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走访调查,询问相关临床经验,整理资料并总结。

(2)组长展示小组成果,可选择多种形式,如板报、PPT、论文等。

(3)小组间互相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整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保持互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并引导其反思,为下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经验。

6.反思与总结。

实践后反思、总结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再通过由表及里、由生活现象到理论知识的层层深入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不断求思进取的欲望;同时,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将相关的生物学难点内容逐个突破。这样的学习活动轻松愉快,条理清晰,易于掌握。

猜你喜欢
防疫疫情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