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0-10-30 04:10曹彬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劳动教育

曹彬

摘要:国务院对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劳动教育再次回归到广大教育工作者视野。根据目前高中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对高中生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高中数学课堂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育热爱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的主阵地。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思考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劳动教育;全面培养体系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提出“重视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1]。

劳动教育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过去一段时间里,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直被边缘化,常常被学校淡化、家庭弱化、社会软化。高中学生中,有的劳动观念淡漠,总想不劳而获;有的劳动意识不强,吃不起苦和累;有的劳动能力欠缺,既不善于创业,也不善于守业;有的劳动精神缺失,随意浪费,轻视体力劳动者。这些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现象亟须转变[2]。

数学课堂主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数学本身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但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产劳动活动,反过来数学知识又能指导生产劳动活动。高中数学课堂应该根据学生特征,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劳动中。

一、树立劳动观念,让学生尊重劳动

毛泽东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3],胡锦涛号召大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    消除轻视体力劳动的看法

从古至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泾渭分明,崇尚脑力劳动的同时轻视体力劳动,进而轻视体力劳动者。学生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好好读书,你只有扫大街的命”等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影响,养成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区别在于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员数量和职业的专业程度,以及从业人员的敬业程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轻视体力劳动,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    高中数学学习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高中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更需要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数学是在人们的劳作过程中起源并发展起来的,比如数学萌芽的“结绳记事”,就是为了方便生产劳动而产生的,而数学的真正形成是人们对劳动产品的分配。曾经有高一的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一个人从事“买菜卖菜”这份职业,用初中数学知识足够应付,为什么还要学习“更深奥”的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这种疑问,笔者的答复是“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是用来买菜卖菜,而是用在去买菜卖菜的路上”,虽有简单取巧的嫌疑,但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数学老师尤其是高中数学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数学知识是生产劳动的抽象与总结,数学知识指导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劳动

劳动教育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光靠纸上谈兵的说教是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的,数学课堂要在重视智育的同时,通过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艰辛,感悟劳动成果得之不易。

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艰辛

学习“集合”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刚进入高中,可设置下面的问题组作为情境,让学生理解“将学生分班”就是组成一些集合,但“将学生分班”是一项不容易完成的工作。

问题1:每年学校要录取高一新生1000人左右,能不能把大家不分班,全部集中到操场内上课?问题2:大家建议一下应该怎样分班,才显得公平公正?

问题3:无论是以中考成绩,还是姓名、考号、性别作为分班依据,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4:大家认为“将学生分班”的过程是一件容易的事吗?同学们能组成现在的班集体不容易,请同学们珍惜、维护学校和班级荣誉。

这几个问题既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元素的明确性、互异性、无序性,也有机渗透了“劳动不易,且行且珍惜”的观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2.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智慧

立体几何知识在建筑、工程等领域有许多应用,也许工人师傅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抽象出具体的数学原理,但他们却将数学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要检测一条线或一个平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建筑师傅发明了线锤;要检测屋面与地面是否平行,建筑师傅会将水平尺在屋面上交叉放两次;要检测木块的两个面是否垂直,木工师傅会将角尺靠在两个面上并旋转半圈;要经过不规则木块的一个面内一条线将木块切开,使得切口过木块的另一个面上一点,木工师傅利用墨斗能精准的画出切口线,可以说,处处彰显劳动者的智慧。

三、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劳动

结合教材上的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建模活動,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学会劳动。比如2019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数学探究活动“用向量研究三角形的性质”,为了让学生体验测量和求解三角形的过程,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皮尺和测角仪测量河的对岸某个建筑物的高度,以及测量位于河两岸的两点距离,既加强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过程的理解,又学会使用劳动工具,体验简单测量的过程。再比如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数学建模活动“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过程,设计“建立温水在自然条件下冷却的温度变化模型”,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选择模型、建立模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既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渗透了劳动教育[4]。

四、转变评价方式,让学生敬畏劳动

长期以来,老师经常采用劳动惩戒没有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这让学生感到劳动就是惩罚,不仅不认真劳动,还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劳动教育无从谈起。教师可以将惩戒转变成“十分钟校园服务令”等,让学生明白,惩戒的目的是服务其他人,劳动只是服务的方式。

考试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命制数学试题时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认识劳动工具、认识劳动过程、以劳动经历为背景的考题,促使学生体验劳动,尊重劳动,敬畏劳动。

总之,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高中数学课堂是给学生渗透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高度重视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组织[J].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9-05-04.

[2]   屈增国,刘向兵.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J].光明日报.2018-10-25(05).

[3]   曾静.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探析[J].现代交际,2019(09).

[4]   卓晴君.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01).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课堂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议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