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选课走班的学科教师统筹安排

2020-10-30 04:10张建斌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

张建斌

摘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促使普通高中不断形成新的育人模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但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也为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师资需求带来了困难,这就需要普通高中统筹安排学科教师,有效缓解弹性的学生选课需求与刚性的学校教师结构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选课走班;学科教师;统筹策略

走班教学是凸显选择性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普通高中开展走班教学是落实课改与考改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育人模式和打造学校育人文化的新探索。要让选课走班教学落地,学校须改革管理模式,尤其在教师安排上要走向整体、跨段、稳定和可选。统筹安排学科教师是深化课程改革与适应考试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在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发展、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设课程、统筹安排学科教师,从而推进课改与考改的进一步深化。

一、改革管理模式:选课走班的愿景统筹

1.    从个体走向整体的发展愿景

学校要切实转变三个年级平均分配教师的做法,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整体发展观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选课需求来统筹学科教师安排,充分落实“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担当精神。

2.    从年级走向跨段的发展愿景

因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各年级各学科所需师资存在较大差异。选考科目教师要在淡化“年级界限”的同时增加“学科从属”意识,学校应根据现有师资情况和各科目选课学生数进行整体安排,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同时承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尤其是不同年级段的学科教学,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能跨层、跨类、跨段教学的教師队伍。

3.    从多变走向稳定的发展愿景

“选课”和“走班”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多变与不确定性,但不论是各年级段还是选择某一科目的学生,都有维持相关科目教师的相对稳定与均衡的迫切需要。学校要研制课程计划统筹三年课程设置并适当留有调整的余地,通过相对稳定的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来实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4.    从固定走向可选的发展愿景

根据“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的“选择性”教育理念,学科教师的安排也要从固定走向可选,也就是在保持学科学习可持续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选择性教育需求,让学生“可选、能选、会选”。

二、实施精准管理:选课走班的路径统筹

1.    对接整体发展的“三年统筹”路径

学校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改与考改精神,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实际的办学条件,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课程的安排更要关注各年级段的均衡性、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和教学时间的可利用情况。

从2017级高中学生起,浙江实行学考与选考的分卷考试,学生可以在高一第二学期自主选择报名参加学考(科目不多于3门)。学校高一并开科目不超8门,第二学期实行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学科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分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基础、学习兴趣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各学科的教学班层次,学校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相对集中和全年级走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学生可在高一结束时,自主选择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4科中的3科参加学考;高二正常开设技术和生物学科,学生在高二完成所有7选3学科的学业考试,并最终确定3门选考科目。学校提供多个时间节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调整自己所在的教学班层次(从A层次到B层次或从B层次到A层次),逐步明确自己的选考科目并于高三1月份参加首次选考。

2.    对接跨段发展的“学段统筹”路径

结合现行高考方案,学生有多次考试的机会,每一次考试的结束都可能带来重新编排教学班、调整各科目课时、安排任课教师等一系列工作,这些调整都需要时间保障。学校可实行“学段”教学安排,也就是将原来的一个学期分成若干教学时间段,以应对新学考与选考。

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7〕45号)的文件规定,为有利于高中学校按教学规律组织教育教学,学段的划分“节点”也由学期中段调整到学期末。

3.    对接稳定发展的“教师统筹”路径

学科教师的安排要打通年级界限,强化教研组功能,淡化备课组界限,通过教研组统筹安排本学科教师,以应对各年级师资需求的不平衡。同时,校内挖掘潜力,打破满工作量的传统观念,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

学校在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与学校情况,注重社会资源的可选择与可利用,加强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及行业企业的合作,从而建立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形成系列化的网络选修课程;探索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区域统筹与组建教育协作体来应对各校师资需求的不平衡,学校也可分时段聘入社会培训学校的优秀教师。

4.    对接可选发展的“课程统筹”路径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文件精神,课程设置为“必修30课时+选修9课时”,教师需要同时承担必修与选修课教学,鼓励师资宽裕学科的教师多承担选修课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是:先根据“7选3”科目的学生选择数,排定学科教师;再安排选修课程的任教。同时,错时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

如:高一下学期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实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具体以楼层为单位组织走班教学,根据学生选择重组教学班,并尽量保证每课时每个学科有1~2个教师没课,以解决师资紧张与代课、培训、青年教师培养等问题。

学校要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尤其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科目的基础上,按照学考与选考的不同发展侧重点,根据学校的教室、教师、实验条件等资源,探索一定程度的分层教学,有条件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学校要从教学规律和现有条件出发,合理统筹各教学班级数和各课程的选课容纳量,缓解弹性的学生选课需求带来的矛盾。

三、优化后勤保障:选课走班的方法统筹

1.    统筹三年教学计划的“抢占先机法”

学校要结合办学目标与特色,关注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更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规定开足开齐相关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和起始年段的并开科目。避免因赶进度“、学考会战”等影响师资的统筹安排。

2.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的“培训先行法”

设立外聘教师专项资金,通过外聘专业人员来缓解师资需求的不平衡;探索校聘教师制度,如聘请在读研究生、社会专家或培训机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教师招聘注重“双学位”或者“主修+辅修”相结合,并选送年轻教师进修第二学位,培育“双精型”教师。同时,学校要完善考核方案,鼓励骨干教师多上课,中层以上干部多兼课。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先驱法”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考改与课改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的精神,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尊重并落实学生的选择权,助力学生最好的成长。教师要在提升自己学科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仅是“经师”,更要成为“人师”。

4.    保证改革有序推进的“研究先导法”

立足学生的35种组合与选考时间的可选择与不确定性,学校要高度重视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师资安排问题,主动争取政策引进教师;另一方面,加强研究并科学组织课程教学,在已有条件下,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校资源与教师的利用率。

“选择性”教育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应坚持新时代优秀教师的标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事业心”,争做“四有好老师”,打造红船旁的品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希贵,等.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學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
新高考下学科功能教室的创建与运行
成长导师培训:走班制的补给与诉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意义、挑战与实践策略
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走班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探究
“选课走班”背景下学困生学习力提升的策略初探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促进育人模式转型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