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摘 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广泛地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将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文章将讨论如何将项目教学法合理地融入信息化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项目教学法;信息化教学;信息化项目教学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多样的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了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的人才培养要求,将课程的学习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大都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简单地讲解知识点后,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项目。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不足:①学生在课堂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实践操作,课堂时间过于紧凑;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很难实现课堂的同步,从而导致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③一些高危、高耗材、高精准度的实验,很难推行。
二、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进行交互式的学习。
信息化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①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实现碎片化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②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③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类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可能;④仿真软件能够模拟生产情境;⑤过程性评价软件的应用,让教师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进度。
当然,信息化教学也有自身的不足:①碎片化的学习资料为了达到易于学习者理解的目的,常常会简化复杂的过程,对知识点的扩展较少;②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高。
三、信息化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原有的项目教学法和信息化教学法进行融合,形成“信息化项目教学法”。下面将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为例,介绍信息化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初识新知
1.发布新知,延伸课堂
课前,教师可以将与项目相关的学习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讓学生在课前对项目知识、项目目标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可以有更多时间用于实践操作以及对问题的探讨。所发布的学习资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课件、学案,常用的还有以下几种:
(1)微课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将项目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录制成微课。学生可以采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前开展自主学习,对这些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要将知识稍加梳理,强调重难点,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不用在课堂上花费太多时间去讲解基本理论和概念。
“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性能参数、品牌等。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笔者将它录制成了微课,供学生课前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录制交互式的微课,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学生只有答对了问题,掌握了前半部分的学习要点后,才能继续观看剩余的微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学效果。
(2)动画演示难点知识。动画可以通过一些夸张的、比喻的手法,深入浅出地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对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问题,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中,硬盘的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对磁道、扇区、柱面、磁头等概念都很陌生,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硬盘的工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硬盘读取数据的原理,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动画给学生观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频展示实践操作。视频既可以展示操作,也可以展示工作环境。在“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中,由于主机箱的安装步骤较多,又有较多的细节操作,课堂上的演示既耗费时间,也不便于学生观察。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学习。课前,笔者联系了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合作单位,拍摄了一段从客户挑选电脑配件到工作人员为其安装好主机箱的过程的视频,供学生课前观看。
2.测试新知,掌握学情
在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课前学习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相应的测试题。在设置测试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测试题应具有针对性。课前测试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师设定的课前学习目标。因此,课前测试的内容要围绕该目标展开。如果测试题的针对性不够强,涉及较多课前学习材料以外的内容,学生在完成测试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2)测试题应能反映问题。课前测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发现自学过程中的不足,能够通过再次观看微课、学案等进行补充学习;二是教师能通过查看测试结果,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因此,课前测试题要能反映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3)测试题应少而精。为了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测试题,测试题要少而精。
(二)课上内化新知
在学生初识了新知后,教师要利用信息化项目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内化新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系统梳理,归纳新知
学生已经有了课前的自学基础,是带着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和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困惑走入课堂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信了,教师也可以不用赘述一些简单的理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课堂开始时,教师仍要帮助学生梳理碎片化的知识。同时,结合课前测试结果反馈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
2.完成项目,内化新知
项目的实施是信息化项目教学的主体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课堂项目,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在传统的项目教学中,学生遇到了问题,就只能求助于教师,教师就是整个课堂的权威,在课堂上忙于解答各个层次的问题。而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应用如下:
(1)借助网络,查询信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知识来解决。在互联网十分普及的今天,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应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2)借助视频,指导实操。对一些需要演示的项目,教师可以提供操作演示视频,便于学生观察操作细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先通过观看微课、微视频来解决,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同一问题的反复解答。
在“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中,笔者录制了“主机箱安装”的操作演示视频供学生参考。微视频对展示一些操作细节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在示范“机箱前置面板线的拔插”时,主板上的英文标识很小,若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示范,学生可能看不清操作细节,教学效果不佳。录制成微视频后,可以通过对视频的处理,将局部放大,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软件,模拟操作。仿真软件对一些高危、不可逆、成本较高的实训项目,有着突出的优势,它可以提供可靠、安全且经济的实训环境。在“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中,反复的拔插零部件容易造成主板插槽的损坏;不恰当的操作,在主机箱通电后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在实物操作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熟悉整个操作流程。
3.过程评价,有效反馈
在信息化项目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过程性评价。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实现高效的评价。在“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中,学生每完成一个子项目,笔者就通过教学平臺向学生发放一份简单的问卷,来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后台能够快速地形成问卷分析报告,教师通过查看报告,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加以讲解,以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三)课后拓展新知
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应该是分层次的,既有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又有一定的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以“计算机主机箱的安装”这一项目为例,在完成台式电脑组装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笔记本电脑的安装方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信息化教学与项目教学结合,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势必要对学生开放网络,这对课堂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除了要加强课堂上对学生的监管,还要让课堂内容更加充实,项目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项目上。同时,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形成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鬲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