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耀华
摘 要:在教育中,错题是一种有效的资源,这种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遗漏点,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小学高段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教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关注错题,引导学生做好错题集,以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探究小学高段数学错题集的创建与运用。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错题集;教学策略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是处在被动式学习知识的局面,只是简单性地了解新知,却忽视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效果差、知识掌握不全面的现象。应对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就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部分注意力转移到错题的整理上,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小学高段数学错题集的创建与运用。
一、加强引导,使学生有效构建错题集
在教学时,教师要想使得学生整理好错题集,就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构建错题集。
笔者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会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其作为数学错题记录本。在学生用该本进行错题整理时,笔者会让学生能够尽量以抄写或裁剪的形式,将错题原题全面放在错题本上,会鼓励学生写上正确的答案,明確自己一开始解答错误的答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做错的原因以及该题型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做这些资料时,笔者会尽量让学生能够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整理,以使得学生在进行错题的复习时,能够更好地观看。当然,笔者也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这些错题,让学生能够对这些错题进行分类,使得学生能够将同类型的数学错题整理在一起。
总之,小学高段数学教师有必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构建出较好的错题集,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错题整理,以此为错题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错题集,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错题集上的内容,能够更为直观性展现学生的知识遗漏点或者不能有效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小学高段数学教师有必要借助错题集,设计针对性的错题试卷,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数学训练,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平时教学时,学生整理好错题后,笔者会让学生能够将整理好的错题集上交上来。笔者则会仔细地观看学生整理好的错题集,明确学生的错题,了解学生具备针对性特点的知识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会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数学知识复习任务,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让学生能够补全自己所遗漏的数学知识点。当然,在学生记忆好知识点后,笔者便会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数学题,并会引导学生进行错题的解答。这样,学生便能够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数学训练。在学生做好数学试卷后,笔者则会向学生展现这些数学试卷的答案,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所做的试卷中出现错误的部分,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些错误部分,进行再次的相关数学知识点的记忆和数学训练,直到学生有效掌握这些数学知识点为止。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有效完成了查漏补缺的任务,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总之,小学高段数学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班级上的学生,根据错题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训练,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巧用错题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得他们展现出良好的知识学习效果,增强自身的知识记忆力。因此,小学高段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必要借助错题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数学错题集中,有很多数学错题并不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知识量而做错的,而是因为学生的马虎大意造成的。针对这些错题,笔者会让学生进行充分性的观看,带领学生剖析他们做错的原因。这样,学生便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不好的做题习惯。为此,笔者会鼓励学生将这些不好的做题习惯整理下来,并根据这些不好的做题习惯,探寻正确且规范的做题习惯,使得学生能够有效践行这些做题习惯,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更好的数学试题的解答。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数学试卷中的错题现象便变得越来越少了,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总之,小学高段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有必要多多关注学生在错题集上所整理的错题,明确那些不该做错的错题,探寻做错的原因,以此有效明确学生所存在的不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改正这些不良习惯,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小学高段数学教师有必要多多关注所教班级上的学生,明确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构建错题集,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错题整理,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水平,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利利.错误也精彩——谈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
[2]王丽荣.试论小学数学错题的分析与再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