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点批注,以篇达类

2020-10-21 06:26刘洪亮于保东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刘洪亮 于保东

【摘 要】《俗世奇人》作为一部文学上的社会风俗画,所写之人性格迥异,所叙之事妙趣横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使用“以篇达类”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篇文章的教授带动整本书阅读,做到融会贯通,实现由这一篇走向另一篇,乃至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圈点批注;以篇达类;能力迁移;整本书阅读;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刘洪亮,高级教师;于保东,正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也是教育界推荐的中小学阅读书目。作者自言,这是一部看起来“每人一篇,各不相关”的奇人妙事集。但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进行宏观审视与把握,又要使用“以篇达类”的方法,教会学生以点带面,重视示范篇目教学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示范篇目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还要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与形成,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使之在学习后能得心应手地阅读完剩下的篇目。

《俗世奇人》取材于天津市井生活,展现了天津的地域风情,语言上也独具天津方言色彩,被称为“津味”小说。学生阅读和理解难度并不大,还能读得饶有趣味。笔者将本书的阅读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读、品、悟、写。结合本书小说集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以篇达类”、融会贯通的目标,为从示范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提供可能。

一、读出俗与奇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存在课时不足和学生阅读需求无限的矛盾。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整本书学习的目标、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基于以上认识,《俗世奇人》的阅读组织和阅读过程不应也不宜过于结构化。

首先,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也可以在课下进行)。除了阅读时间和阅读速度,教师不再提更多要求。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一者可以避免课堂时间的有限与学生阅读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二者体现了对阅读主体即学生的尊重。

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一篇小说作为示范篇目,使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圈点批注和讲解训练。选定后,教师围绕篇目做出圈点示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里要批?批什么?怎么批?”,并要求学生当堂模仿。教师的现场批注示范给学生提供了可视的、可借鉴的、可模仿的、可操作的方法。示范的主要目的是要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提供读书自主批注的方向、范例。

再次,教师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也可布置成课下作业),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由选择喜欢的2~4篇小说进行批注。教师根据学生批注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矫正,表扬优秀的批注。教师也可以分小组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选择优秀批注在小组内评比、交流,选出最好的几篇,在班级微信群、QQ群内进行交流。

最后,为脱离感性认知,达到深度阅读,以一节课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整本书的思维导图。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本课程最终采用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见表1)。

为了填写表格,师生可以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俗世奇人》中每篇小说的题目多以人物的姓名、绰号、职业等为题。在实际阅读前,可以透过这些题目窥见多少人物的职业、兴趣、爱好?

2.小说中人物的职业五花八门,但无论是什么职业,这些人都是俗世奇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怎样概括这些人的奇异之处?

3.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奇人的性格特点合成了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你覺得天津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4.通过初步阅读,感知每篇小说中最精彩的情节,标注和概括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细致地赏析评价。

以上探讨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姓名、绰号、职业、性格对《俗世奇人》整本书进行信息提取和感知,并对人物性格进行初步理解与阐释。《俗世奇人》的序中提到,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1]。俗世奇人所代表的正是天津卫的各色人等,小说写这些奇人奇事就是为了表现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因此,整本书体现了天津人的什么性格特点,是学生整体把握全书精神脉络的重点。

二、品出匠与艺

冯骥才以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为背景,将众多的奇人妙事笔录下来,供后世赏读,得知往昔此地众生相,视角新颖,描写细致,可以看出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敬重。

譬如小说中的刷子李,粉刷技术精湛,“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小说人物高超的技艺与激烈的行业竞争、人物的理想追求有着直接关系。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只有技艺精湛才能立足。而练就精湛的技艺,只有不辞辛劳、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磨砺,才能做到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本事超出常人。这种强健的、永不言败的人格正是一个追求技艺达到臻境的匠人精神的写照。

因此,引导学生读《俗世奇人》,要让学生读出小说所表现出的这一种精神特质。只有读出“实实在在捧出此的性情与精神”,才说明学生达到了深度阅读。要达到这一要求,也可与学生的圈点批注结合在一起。

三、悟出品与德

整本书阅读要求培养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意识。阅读《俗世奇人》不能止于故事中好玩的情节、人物的神奇、语言的通俗,还要领会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学会归类的阅读方法。这里的归类并不是要求学生对每篇文本都进行深入解读,而是要求学生能依据一定标准对小说人物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简要点评。归类阅读能推动学生逻辑思维和归类思维的初步形成,也能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归类标准可以由学生自己建立,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或是学生小组集体讨论建立。归类标准的上位概念应是人的品与德,但并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划分,而应基于学生的理性认识来制订。制订时,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围绕几个标准自由讨论,甚至是辩论。

标准一:1.向上仰视中的俗世奇才。2.平等对视中的俗世怪才。3.俯视批判中的俗世歪才。请你选出以上三类人的代表并做出分析与评价。

标准二:《俗世奇人》中并不都是正面的形象,还有一些丑角。他们看上去貌似有才,实则一肚子坏水,是冯骥才要批判和讽刺的对象。请你对其中几个人物做出分析与评价。

标准三:小说中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敬重,也有对传统民族文化弊端的反思。你认为哪些奇人有品有德,哪些奇人无品无德?请你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学生围绕以上标准进行思辨性讨论、辩论,这既是对上一环节品出“匠与艺”的深化,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素养。这里的辩论思考并不是要求学生给奇人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教会学生深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初步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看待人物、评价人物事件,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客观,从而与小说中蕴含的复杂思考相对接。

如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江湖中的“讲义气”:学生应该通过思辨、辩论看到作者在赞赏天津人“讲义气”的同时,也看出“讲义气”有部分拉帮结派的含义,还隐含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在《背头杨》《洋相》《马二》等作品中,冯骥才以一丝戏谑的意味描写了人们对电灯、溜冰等代表近代文化的新鲜事物的态度,传达出对抱残守缺思想的批判。学生应该在归类阅读和辩论中,看到作者传递的隐含情感,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

四、写出神与韵

写的前提是理解小说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只有对小说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理解,学生才能进行仿写。“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教学首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俗世奇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兼用天津卫方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初步理解小说文本结构后,围绕“俗世奇人之——XXX”的主题进行写作。学生也可以围绕自己的家庭、学校、校外的所见所闻,选择自己认为的“奇人”,模仿《俗世奇人》中最喜欢的一篇进行仿写。要求字数600字以上,注意人物神态、动作、外貌、语言的细节刻画,写出人物的神与韵。

虽然这是一个写作任务,但其内在的要求是学生能对《俗世奇人》中某一篇的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选择与文本内容、形式对接的對象。在对生活内容选择的基础上,再选择与文本形式能够吻合的表现形式,学生经过“内容—形式—内容—形式”之间的比较、思辨、判定、选择等多个循环,升华对《俗世奇人》的认识,最终提升对生活的认识,实现语文素养的建构。

从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习作来看,学生能围绕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自己认为的“奇”“绝”为核心,截取生活中“能人”的“绝活”“奇技”写出精彩传神的片段。尽管学生认为自己的发现还不够深刻,但其仿作无疑表现出了学生对小说的领悟与其语言的艺术性表达。模仿写作任务既对接了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又没有给学生的写作加以过多束缚,所以学生才能用冯骥才式的写作手法让他们心中的“奇才”有了生命。学生表示,仿写让自己的作文有了新鲜感,也消除了对写作的畏惧。当然,学生的仿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细节还没有充分展开,使得人物形象还不够生动;二是语言上没有做到生活化,过于死板生硬,造成语言表现力不够,生活气息不浓,不能使人如临其境。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经过学生自己修改、小组内集体修改、师生(或家长与学生)共同修改,学生最终写出了人物、事件兼具神与韵的精彩作文,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自然过渡,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评出异与同

《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评价贯穿整本书阅读的整个过程。教师的评价重在指导性和引导性,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的阅读提供可操作的范式,训练其阅读方法,培养其阅读习惯,并纠正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重在相互学习、借鉴,以便取长补短。家长的评价重在激励、督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重在养成学生敢于展示的勇气,通过展示让他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纠正不足。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读书策略、方法,甚至认知,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个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既可以贯穿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也可以体现在整本书阅读的结果中。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要及时反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优点,这既可以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又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而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要跟进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整体评价针对整本书阅读过程、结果呈现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纠偏,以及集体性的鼓励、表扬。

“以篇达类”是要求学生掌握“自书中来再到书中去”的读书方法。“圈点批注”是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借鉴、模仿示范篇目的阅读方式,习得阅读技巧,进而延伸到其他篇目,乃至整本书阅读。“圈点批注”和“以篇达类”可以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使之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并慢慢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最终实现自由阅读、主动阅读,实现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用读书涵养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俗世奇人[M].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