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苹
摘 要:新课改革背景下,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自读课文,其中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则融入了自读课文,实现了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为一体的语文阅读体系,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自读课文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围绕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展开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读课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初中语文;思考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以课本为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阅读效率不高,语文学习成绩也无法提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还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以及語文素养的发展[1]。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自读阅读模式,其中统编教材中以增加自读课文,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扎实的专业功底
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文学功底,并且蕴含丰富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延伸课文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加重视学习语文知识[2]。
(二)高超的课堂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使抽象概念性的语文知识,转变为音频课件,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学习,并且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都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不仅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语文素养无法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不合理,是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讲解语文知识,在固定的环境中,同时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下降。
(三)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尽管包含专业的语文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知识。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未能进行创新,融合多样化的知识,学习陈旧的语文知识,无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自读课文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多样化的知识,尤其是融入实践性知识,使自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自读课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一文时,教师应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应重点品味雨天景色的美丽景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要理清文章思路,还要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以及拟人和比喻等方法,深切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寄予的情感。教师应融入借景抒情的写作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实际描写身边的自然景色,以便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法
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创设情境模式,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语文知识,使学生在探究、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在介绍民俗文化,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民俗文化的内涵,从整体到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会受到调动,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增加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性
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应融入实践性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性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动物笑谈》一文时,教师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身上发生的趣事,不但探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精神,不断探索每个小动物的由来,让学生换一种方法看世界,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文章课以用语言风趣幽的形式描写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以学生主体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既要采用创新方法,扩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增加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锻炼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课外语文(下),2019,(9):33.
[2]许松.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之我见[J].中外交流,2018,(3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