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兴宽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职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越来越普遍,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下文从中职学生的学习问题和现状出发,进一步探究渗透心理在德育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并且做了一些基本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发展;教育探究
近年來我国的新课改教育内容不断完善,有不少学校在招收方面逐渐增加。长期以来,大家对于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身体健康、就业环境、吃穿住行等,逐步淡化了学生的思想心理方面教育。有关学校和教师都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过程中的比重,对于心理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合理高效的心理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方面的一个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 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中等职业受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处在青春叛逆的时期,他们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比较厌烦,出现抵触情绪,对教师的反抗也会比较强烈。学校也只关注于学生的成绩,往往评价学生以成绩论,淡化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目前学校中独生子女的数量很多,他们往往在生活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对于学习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对待生活喝就业的压力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失败之后不能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考虑,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想法。甚至有的学生会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会出现抑郁、孤独、庸俗等不好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会阻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阻碍了学生更好地适应于社会的步伐。所以,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教学体系中,这是教育相关人士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2 心理健康与思想德育教育二者的关系
2.1 理论基础和目标之间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内容丰富多样,实际操作性强,有理论研究、游戏放松法等多层次的,是建立在心理、教育、游戏等多种方面的一门学科,它包括许多的理论学习,而学习心理德育的一切来源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虽然两者之间的总体目标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各自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主要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运用各种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的存在,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外在的国家教育制度或是生活礼仪规范上,多角度去解答学生们集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主人。
2.2 心理原则之间的区别
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完全是靠学生的一个自愿,心理辅导的方式也大多集中在鼓励式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变化,使学生发现自身的缺陷,并且去改正。另外一个方面,合理高效地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秘密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机制。所以,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有清晰的政治立场,有鲜明的马原主义观。
2.3 在内容教育模式上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去学习、生活、育人、就业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进行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交流互动、换位思考、心理小测验等,在这其中放松、游戏的方式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思想德育教学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德育基础、政治观点、道德价值观等,教师也要采取榜样带头、说教结合、表扬鼓励等方式去进行。虽然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二者的内容却是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学习基础。二者的相互辅助共同促进了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提升。德育和心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在教育中各有各的特点和重点。我们只有把二者有效地运用到德育教学中,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3 发展中职学校德育中渗透心理的有效途径
3.1 在教育的过程中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程
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种劝导方式去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进行指导,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在中职院校中开设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第一点是要不断加快优良班风的建设,在班级中要以优带弱,互帮互助,积极提问的优良风气。对于那些学习稍微懈怠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与交流,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切实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之上我会让学生放开自己,积极主动表达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多去鼓励那些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学习别人的优点,来促进自己的提高,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个集体的荣誉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和教师必须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研究,促进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增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道德所带来的良好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念宏.教育学辞典[J].北京出版社,2011(12):11-13.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J].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3):15-16.
[3]王毅清,岑华潮. 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