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雪原
摘 要:随着教育部文件的出台,各中小学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本文从初中地理学科的专业性和初中生的学情出发,以闽东海岛的地域特色为依托,设计了“竹江岛滩涂利用现状”为主题的单日短途地理研学课程方案,可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滩涂利用现状
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1】“研学旅行”显然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和校外活动衔接的创新方式,它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一种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作为地理教师,应该积极融入新型教育模式,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探索。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是地理教师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技能。现基于闽东沿海地区的地域特色,依据福建省初中学校研学旅行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福建省霞浦县竹江岛滩涂利用现状”为主题的单日短途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可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以下为本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1、课程名称:福建省霞浦县竹江岛滩涂利用现状研学旅行活动
2、实施对象:八年级学生。
从这个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来看,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区域认知能力,但对地理知识的接收更多停留在直观和感性的层面,综合思维能力不足。此外,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生性好动、遇事冲动且安全意识薄弱,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这对校方及课程导师而言增加了组织的难度。
3、计划实施天数:1天,单日往返。
4、课程导师:地理科任教师、学校德育老师、班主任等。
5、课程目标: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堂地理教学一样,也需要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来制定。但由于研学旅行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标但可以适当高于课标。此外,“情感”的目标应该在前,方法和能力目标在其次,而知识目标应该在最后考虑。
基于此思想,本课程方案设计了以下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家国情怀;(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2】(3)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热情;(4)初步掌握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6、前期准备
前期工作必须做足做细,才能够让一次研学课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方面应安排相关课程导师和后勤人员进行基地踩点考察、制订行程计划、做好行前各项准备、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等等,因这部分内容不属于本文论述重点,故不展开详细表述;课程导师则要制订详细的课程方案,指导学生认真进行研学前知识储备,即预学。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学前进行的知识储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复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了解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部门。(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霞浦县竹江岛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以及该岛的气候、地形特征和开发历史、风俗民情等社会经济特征。(3)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有关滩涂的基本知识,知道滩涂是重要的土地资源,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海陆过渡地带,是发展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地。
7、线路安排及观测点的选择
本次研学旅行需先行乘坐汽车到达霞浦县沙江镇的小马村,小马村和竹江岛之间修建有一条长约3.6公里的石路桥,名曰汐路桥。随着潮汐变化,涨潮没于海水中,退潮时方能行走。而此桥正是观测滩涂的最佳地点。因此,在设计这次研学方案时,时间上一定要考虑到潮汐的因素,以便能够由汐路桥步行进岛。出岛时间则选择在涨潮期间,全体师生均从竹江岛东端的码头乘船回到大陆上的沙江码头(位于霞浦县沙江村)后再乘坐汽车返程。
在整个路线的行程中,设计了5个观测点。学生可以边前行边研学,不走回头路。这样也便于学生的组织,减少学生体力消耗,提高研学效率。5个观测点的活动设计见表1。
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应时应景不失时机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滩涂上养殖的海产品有没有季节性,与什么地理要素有关?”;“除了你看到的这些海产品,问问当地居民还有没有我们没有看到的?”;“我市多台风天气,这对滩涂上的生产活动会不会造成影响,岛上的民居在材料选择和建筑样式上有没有考虑到台风的因素?”;“观察一下海岛上、滩涂上以及海上的环境有没有因人类活动而遭到破坏的情况?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何改善环境?”等等。这些问题都带有明显的地理学科性,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学生一定有他好奇的地方,鼓励学生多问多思考多观察多了解。
8、作业布置
学生的作业可不拘于形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美篇、电子相册、PPT、微视频、调查报告等。鼓励图文并茂的方式。但必须主题鲜明,观点明确,有结论有感受,最好还能有建议有倡议等等。
9、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设和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定研学旅行的学业水平。评价需遵循全面性原则、表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3】。科学客观的评价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初中生来说,鼓励和赞许比批评和指责更具教育效果。本课程的评价侧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次是注重对学生观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评价,而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可弱化。具体评价内容见表2。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节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袁书琪.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地理教学,201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