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敏
摘 要: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重责。因此,初中语文教師在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阅读;课外拓展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又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改编,使其与时代更好地融合,从而成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外在美,更要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美,并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内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从而促使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以不断提高。
一、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之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最为诗意感性。三言两语就为我们勾勒出一片朦胧、迷醉的意境。不仅如此,朗读起来还平仄押韵、抑扬顿挫,呈现出了无尽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借助多种手段来为学生直观地呈现其中的美感,以促使学生产生心醉神往之意。配乐朗诵能够彰显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诗意和美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多媒体教学还能借助图片、视频来体现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吟唱古诗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美。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就通过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课上,我首先通过配乐朗诵来引导学生感受这首小令的酣畅、明快的节奏感。然后,我让学生跟着朗读课文。读完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头脑中出现了哪些优美的意境。然后,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以《天净沙·秋思》为主题的国画,画中寥寥几笔,诗中意蕴尽显。这样一来,学生充分地感知到了文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自主阅读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意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些内容只靠教师的讲解远远不能尽显其义,还需要学生自主去阅读、去感悟、去领会。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课前合作探究,课上合作讨论,课后写作延伸等多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去自主地阅读和领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哲理。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也才能促使传统文化精髓得以源远流长。
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来深刻领悟文中所要表达的深刻道理。课下,我让各小组通过借助网络来搜集文章开头列举的古代六位先贤的经历。课上,我让各组先讲一讲这些先贤的传奇故事,并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观点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这样的阐述更具深刻性,也更能说服人。然后,我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忧患是否有利于人才造就”主题进行了辩论。这样一来,从更加宽广的角度去阐述观点,促使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三、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之魂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好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会背诵众多古诗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传播,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通过身体力行来实践和内化学到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它们传播出去,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更多的人心中。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像传统故事演讲和小剧场表演活动、诵读经典、学唱诗歌戏曲等活动都是十分受初中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仿照古人的穿衣打扮来上一次穿越古代的体验,模仿着古人的模样引经据典,在校园内掀起了一阵传统文化之风。在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此外,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我还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小百家讲坛”、“传统文化进万家”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演讲和传播工作,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进了更多人心中。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还更加细致深刻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统文化的形式美和内涵美都渗透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和领会,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得以在学生中间生根发芽并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武玉龙,张丽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汉字文化传承[J].语文学刊,2013(9).
[2] 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