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晓雅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落实语文要素方向不明、路径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恐慌”心理。其实,如果说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一份藏宝图的话,那么,编者在图中早已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根据单元导读、阅读提示、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线索和支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们就可以泰然处之了。
【关键词】教材支点 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路径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对许多一线教师来说是从原来的“舒适区”跳转至“挑战区”,因为需要教师快速通过学习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温儒敏主编建议教师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重建了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教师们在了解这“隐藏”的体系之后,就知道每个年级的语文学习大致要达到什么要求,通过哪些线索去逐步实现,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在哪里,这样,备课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而教材本身在编写时,也为一线教师准备了很多“干货”——单元导读、阅读提示、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线索和支点,根据这些线索和支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们就可以泰然处之了。
一、关注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我们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时出现的高频率词,也是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紧扣的重要主题。温儒敏主编说,重编教材首先要解决框架结构问题,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体系问题。新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二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如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位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父爱之舟》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有两点: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父爱之舟》是作者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全文结构上安排得非常巧妙,首尾呼应,以梦开始,以梦结束。在梦中的几个场景中,如果说第一个“卖茧子买枇杷”是梦的序幕的话,整个梦又是以“舟”开始,以“舟”结束;内容上安排得也是非常用心,三次写到了父亲用舟送“我”上学,文章所写内容看似零碎,实则结构严谨,以“舟”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旧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从“有形之舟”写到“无形之舟”,将父爱巧妙地融入其中;写法上也是很有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父亲为“我”做的事的画面交织在一起,船来船往,场景在切换,“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思想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这种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将“我”和父亲之间浓浓的爱流淌于小舟之上,流淌于平凡的小事之中。
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两个语文要素,与学生一起探寻作者在文本结构和内容上巧妙的安排,并通过学生对场景的交流,以及诗歌的表达提升文本主旨。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昨夜做的梦,作者似乎还历历在目,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仿佛也进入了作者的梦乡,合上书本,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梦回故里。请同学们试一试给这些场景排一排序,一起探寻作者梦的轨迹。(学生依次将梦中的场景排序)
师:同学们,不难发现,整篇课文写的就是作者的一个梦。我们通过梦里7个场景的梳理,清晰了课文的脉络,你有没有发现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觉得除了第一个场景“卖茧子买枇杷”写得比较少,就两句话,其他的场景都是详写的。
师:对的,那这7个场景中哪些又写到了“舟”呢?
生:第三小节的“想加钱给我换房间”,以及第八小节的“送我去报考学校”,和第九小节的“送我入学、缝补棉被”,都讲到了“舟”。
师:如果说第三小节的“卖茧子买枇杷”这一个场景只是作者梦的序幕的话,那整个梦作者是以“舟”开始,又以“舟”结束,结构上安排得非常巧妙。
师:内容上呢?作者又是如何巧妙安排的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写到“舟”的这三个小节。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三个小节,想一想同样是写“舟”,这三小节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同桌交流。
生:我们觉得这三个小节写的都是父亲每次用姑爹那只小渔船送“我”去报考学校和上学,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而且都是父亲和姑爹两个人一起送的。这样是为了节省食宿费。
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每一个小节讲的内容不一样……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同样的小舟,同样的月光,印刻在“我”脑海中的却是父亲不同的剪影。这个父亲会心疼儿子被虫咬,会为了儿子避暑夜晚出行,会为儿子缝补棉被,这些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就叫细节描写。
师:课文的题目是《父爱之舟》,除了这三个小节讲到了“舟”以外,其他的场景是否是多余的呢?
生:我觉得不是多余的,虽然其他几个场景没有写到小舟,但是也都讲到了父亲对“我”的爱。
师:哦?那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梦境来看一看四、五、六三个小节。这三小节哪一个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
师:是呀,能够从贫穷的小村庄里出来,不断地进入更高的学府学习,这源自父亲的理解、支持与关爱。吴冠中的一生,最难忘的还是这份沉甸甸的父爱啊!因此,课文中的父爱之舟,不仅仅是三、八、九三个小节中提到的有形的舟,更是这梦中7个场景中承载着父爱的无形之舟,它带给“我”力量,带给“我”温暖,让“我”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成长。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吴冠中,你会怎样把这份父爱写出来呢?请大家以“父爱之舟”为题,写一首小诗。
通过一节课的交流,学生们对于场景以及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已充分感悟,通过最后的诗句表达,将浓郁而又深沉的爱流淌于小舟之上,流淌于平凡中的细枝末节。正如一个学生所写:“父亲像一叶小舟,我舒适地躺在舱里;父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走向成功。夢里我见到那碗热豆腐脑,见到那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见到那缝补的棉被,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亲切的小船和那浓浓的父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通过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从场景、细节中感悟父爱,更是通过学方法到用方法,将细节之处体现在最后的诗歌表达中,达成了本单元学习的两个语文要素,可谓一举两得。
二、关注阅读提示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两大类。略读课文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演练场。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文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关注阅读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阅读提示写道: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整篇文章在文末总结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品质,如何通过阅读提示中的“结合资料”来充分凸显这一点呢?其实,整篇文章一共写了5件事,那么通过哪些资料的阅读才能让学生对鲁迅这一品质印象深刻呢?教师可以从学生最难理解的“笑谈碰壁”这件事入手,通过了解鲁迅这一生所遭遇到的挫折,用列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再结合文本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碰壁”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他之所以遭遇这么多困难依旧选择战斗,为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除此以外,在“谈读书”这件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一面》《给严黎明的一封信》,了解鲁迅不仅仅是关心自己侄女的读书情况,他也非常重视广大青年的读书情况,并给予帮助。在“除夕夜放花筒”这件事中,我们可以补充《狂人日记》最后鲁迅关于“救救孩子”的语段,让学生体会到鲁迅不仅对自己的后辈很疼爱,他更是关心天下所有的孩子。最后,在“关心女佣”这件事中,教师可以紧扣文中提到的鲁迅晚年身体不好,不断地咳嗽,但是他还坚持在三更半夜写文章,并将他这一生写的作品、文字数量通过表格呈现给学生,感悟鲁迅先生的坚持为的是能够通过其文章唤醒民族的觉醒。如此一来,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教师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丰富立体的鲁迅形象,紧扣中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课后习题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在设计上凸显了语文要素,编排有梯度,且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要求更明确,语用性更强,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可以抓住课后练习,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参考要素,将其融入教学环节,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一文,课后第二个习题是: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这个习题为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层层提升的台阶达成语言训练的目标呢?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设几个学习台阶。第一个台阶是“读一读,圈出偷枣的动词”;第二个台阶是“把这些动词连起来说说偷枣的过程”;第三个台阶是“关注学生表达中用到的‘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接词”;第四个台阶是“除了平时用的连接词以外,还要关注文中是用哪些词把这些动作连起来的”;第五个台阶是“用上动词、课内外的连接词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这一系列台阶的铺设,学生不仅在读、圈、说的过程中清晰了解到了刺猬偷枣的高明,同时在口头表达方面还习得了巧妙运用连接词的方法。
四、关注语文园地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教学,着力于文本的写作,着眼于人的发展,借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从写作的内驱力、思想力和表达力三个维度整体建构写作课程内容,设计了“模仿运用线、语境交际线、能力近接线”三条可以把握的教学线。其中“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就是一个支点,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有一题是:读一读,想想句子描写的情形,然后照样子写句子。如“ 得 。”在《带刺的朋友》一文的教学中,这一语用表达训练也可以渗透于日常。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小节的朗读,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枣子?
生1:红红的枣子。
生2:轻轻摆动的枣子。
生3:飘香的枣子。
生4:像玛瑙一样的枣子。
生5:让人眼馋的枣子。
师:哇,这又红又香的枣子真是让人馋得……
生:直流口水!
这样一个设计既从语言表达上渗透了训练,又为下文刺猬偷枣埋下了伏笔,增强了文章学习的趣味性,可谓一举两得。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还有一题是: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如“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这一句话出自《大自然的声音》,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相机把这一表达训练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