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萱
摘 要:由于农村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审题不清,不能抓住审题重点的状况出现,以至于导致最后无法正确寻找到解答的条件,最终形成乱写一通的现象,以及作业大量雷同的意外情况。针对这种现象,就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审题技巧和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学图形来锻炼学生的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的标准下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改善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
引言
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找出突破点。首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小学数学和几何图形相结合,达到一个硬核的公式理论和教材结合,简化解题难度。其次,在学生审题时,可以将题型进行简单的剖析和划分,分化成简单的步骤,然后逐个攻破研究再进行答题。[1]
一、攻破解题技巧,增强数学思维
在学生解题时普遍会有一个现象,对于问题本身就没有准确的理解,不懂得梳理问题中出现的干扰问题。这就有可能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只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问题做出非常片面的回答。因此,在小学生数学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以下二点:一是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答各种题型的基本规律。二是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应用题的练习,只要求学生说出解答这些应用题的思路,暂时不用严格要求学生做出具体的求解运算结果,主要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因为小学数学的题型模式运算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主要是在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上有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在答题在解题过程的中,理清解题思路是成功解题的基本要求,当然在学生理清解题思路的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成就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也要在帮助学生的同时,强化自己的教学水平,尽量减少系统化,按部就班的将教材知识点教给学生们。可以把教材里生硬的问题,运用更加容易懂并且通俗的说法来向学生表达出来,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2]
二、转变理论思维,改善解题难度
现在的数学课本里面,应用题早已经成为不可少的知识考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在解题答题的过程中,成为学生难以跨过的一个坎儿。那么由此看来,转变理论化的思维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作为教师就需要将学生平时容易出现问题的题型,多次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一次不行两次。这样多讲解几次之后,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并且懂得这种题型最直接最简单的解题技巧。剩下的一部分学生,有大部分就是数学思维可能还不具有扎实的基础,教师就要把题型进行反复梳理,简化再简化。就像是一棵大树如果旁边有太多的干支汲取水分,那么它作为主干也会导致摄取的营养不够。同样的,一个数学题出现时,肯定也会有干扰的分支内容,教师就可以教学生,该如何懂得抓住主干内容进行攻破。
例如:同学小李非常喜欢看漫画,最近他刚买了一本漫画书,每天看20页,3天就看完了。后来,同学小李把漫画书借给同学小王看,那么加入同学小王每天看15页,问他多少天可以看完?根据问题解析可以得出:从同学小李每天看20页,用了3天看完,就可以先得到这本书一共有20×3=60(页);而同学小王每天看15页,看完这本书就需要60÷15=4(天)。通过审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道有关“归总”问题的应用题。首先,我们先求出书的总页数。其次,根据同学小王每天读的页数,即可求出同学小王读书的天数。事实证明,这类题型总是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就是要先把问题分成三部分,先求出小李买的这本书的页数,根据总页数,再把已知条件小王每天看的页数进行相除,最后就可以快速得出小王需要多少天可以看完整本书。很简单,只要让学生学会对不同题型可以进行准确的剖析,将干扰的分支内容自动过滤,只留下有用的信息就可以。游戏看来应用题都有各自遵循的规律,只要帮助学生把理论思维转变成数学思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值的简化解题的过程,达到强化解题的能力。
三、开发学生想象力,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解题
在学生解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枯燥的数学题变成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然后结合问题展开对问题的分析解答。
比如,在老师在讲解数学题型时,就可以先说一个故事情景的例题:杨叔叔准备骑自行车旅行,他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然后在学生理解了故事情景之后,提出问题,问杨叔叔这三天总共骑了多少千米呢?让学生开始答题,规定要用不同的算法得出结果。老师提前把所有的算法写好,算式一:88+104+96;算式二:104+96+88;算式三:88+(104+96)。再选择几个学生来进行答题,在不同的答题结果出来之后,老师再综合一下学生的答案,把不同算法写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这道题的不同算法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例举一些生活中有關小数加减法的例子,老师再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指出,让大家一起探讨和分析。例如:一桶方便面3.5元,一包饼干2.4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列式解答为2.45+3.5=5.5(元)在计算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不难看出,可能是学生只考虑凑成整十数或者只看到末尾的数字就加一块儿,而忽略了这两个“5”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字,如果列竖式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所以,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时,老师一定要反复强调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地方,等到学生可以熟练运用之后,再慢慢利用口算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型的中心思想,逐层分析解答。如此一来,有效的减小了解题时的难度,也简化了学生的解题方法。[3]
参考文献
[1]丁学经.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11):154-154.
[2]董大芬.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11):20.
[3]卢珠香.浅谈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神州(34):19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