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乐
【内容摘要】人文素养即人文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关怀,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如何在实践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真实情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关爱环境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予以创新,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吸引学生的关注焦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人文素养 培养路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差异与人地关系的一门具有多样性、多要素特点的自然学科,也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机制的贯彻落实,以塑造地理教师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全新教学理念逐步在地理课堂推行,基于此,地理教师应当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音画结合,感同身受
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地理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事先将所要讲授的地理学知识制作成视频教学课件,通过视频影像对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产生的冲击作用,将学生带入到真实教学情境当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将大有帮助。
以《渔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于南方学生来说,对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身处在北方地区的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教学课件,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景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湖泊河流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及浙江、江苏、安徽所辖的26个地级市,这些城市的纬度位置位于北纬30°-32.5°,海陆位置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一地区河湖众多,纵横交错,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接下,教师以人口超过500万的杭州为例,将杭州的地理位置、当地特产、旅游资源等内容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驗和感受渔米之乡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通过这种音画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和带动教学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进入到丰富多彩的音画世界,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将起到积极促动作用。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这样,学生能够亲身感觉到身边的地理常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精髓,为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人文底蕴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以《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为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以及节约用水意识,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教师可以将水资源的知识点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列举出生活当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课堂讨论与思考时间,然后选择学生代表作答。学生甲:“洗手、洗脸、刷牙或者洗菜时,一直开着水龙头。”学生乙:“家里停水时,将水龙头打开,如果来水以后,家里没有人,就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学生丙:“平时,经常将一些废纸和碎屑等垃圾扔到马桶当中冲掉,这样也会浪费水资源。”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能将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逐一找出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的节水意识。
三、师生互动,设置疑问
为了打造一个和谐高效的教学课堂,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结合地理教材,通过设疑环节,向学生抛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遵循“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原则,一步步加大问题的难度,正确引导学生逐步揭开事实真相,通过与教师的和谐互动,营造一个“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为例,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准确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针对单元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互动问题。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一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属于基础概念范畴,所以问题的难度相对较小,学生能够快速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五种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接下来,教师将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提高问题难度。教师:“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存在吗?”这时,学生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图片提示,找到准确答案。学生:“我国有东北平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丘陵与四川盆地。”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在拓展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借助于网络资源查找出最终的答案。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青藏高原这种地形对气候将产生哪些影响?”通过这种设置递进式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惊叹于我国奇伟地形地貌的同时,也油然升起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实践活动,拓宽视野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一条有效路径,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断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大自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根基,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过程当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以促进人文素养的养成。
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为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五部门以及主要的农业产品,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农业似乎离学生比较遥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带领学生来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的劳动场面,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的巨变。
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可以选取乡村的一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者某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然后融入到这些场景当中,亲身感受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在经济、文化、农民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以观后感的形式形成文字,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分享。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农民的朴实无华,感受到自然和谐的乡村气息,这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既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也将人文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实践环节当中,为学好地理知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满足于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地理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将人文素养理念渗透到学生的脑海当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添油加薪。
【参考文献】
[1] 金春仙.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8):130-130.
[2] 刘婧春、薛文丽.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 考试周刊,2019 (029):145.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新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