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娇 朱贞
【摘要】統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多样,其中设置了许多指向“语言表达训练”的习题。利用课后习题进行多样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将有限的知识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转化为独特的语言能力,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从模仿他人到自主表达,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样态。
【关键词】课后习题 模仿他人 自主表达 语言表达
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倾向于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文本内容的理解,读、背、默成了语文学习的常态,记忆、分析、理解成了语文教学的习惯,应用和创造因为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被忽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和理解是需要的,但不应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更应当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从字词到句段,从说话到写话,从模仿他人到自主表达。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多样,其中设置了许多指向“语言表达训练”的题目。这些题目除了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提示,更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参照。利用课后习题进行多样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将有限的知识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转化为独特的语言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样态。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的教材为例,其关于“语言表达”的习题大致有四种类型:读背型、复述型、思辨型、发散型。
一、读背——跟着教材,练习表达
咿呀学语是语言表达的开始,儿童的表达能力起始于模仿他人。一年级,学生正式接触语文,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第一条往往都是“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之所以将其放在练习的第一位,是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表达最好的“示范”,所以,“书读百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场景歌》中“一孔石桥”“一行垂柳”这类量词;《寒号鸟》中“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这类动词加补充说明;《祖先的摇篮》里“摘野果”“看夕阳”这类动名词……通过朗读,词的固定搭配,“主谓宾”的句式结构,学生都能找到规律,初步形成表达能力。
比“读”更有效的是“背”。“背诵”能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经典的语句,待到适合的时机,这些早已熟记于心的语句便能脱口而出,帮助学生表达内心所想。教材就是学生表达的范例,教材说什么,学生就会跟着说什么,哪怕一时模仿不到位,教材中的语言也能为学生所用。教师们要用好早读课、语文课,带领学生多读、多背,“读背型”的习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词可用、有“句”可依、有话可讲。
二、复述——把握主旨,精准表达
低年级的学生常常说了一大段话却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教师听了哭笑不得。如果说“读背”让学生知道表达什么,那么“复述”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
“复述”这一形式的表达练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频繁出现。《曹冲称象》一课要求:给下面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大禹治水》一课要求: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千人糕》一课要求: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蜘蛛开店》要求: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复述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需要内化文本语言,提炼关键词句,借助提示,用新的语言材料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这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调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继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用好课后习题中的复述练习,借助板书、纲要、思维导图,乃至课上各种朗读作为铺垫,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述。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便会更有条理,用词也能更为准确。“复述”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幅提升,为今后的准确表达打好基础,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思辨——乐于思考,缜密表达
低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他们喜欢思考,更乐于让他人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思辨地表达,能够让学生养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表达习惯,能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主动性,学生思辨的过程便是深入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不乏“思辨”的表达练习:《坐井观天》一课中“小鸟和青蛙为什么说法不一样?”《狐狸分奶酪》一课中“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画杨桃》一课中“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思辨型”的课后习题有利于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不能轻易下结论,要留足空间给学生思考;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开拓思维;最后,要鼓励学生表达与他人不一样的观点,养成全面、缜密的思辨意识。思辨类的语言表达训练已具有反思、比较、质疑的意识培养,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甚至批判表达。
四、发散——开放思维,创造表达
习得的语言文字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假如将其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便有了灵魂。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后,一般会设置“发散性”的开放习题。例如,《妈妈睡了》一课中“你见过家人睡觉的样子吗?说一说”;凡是古诗,均有“读诗句,想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卖泥塘》一课中“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这类练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经验,构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每个学生生活中都有独特的体验,这便是他们表达自己的灵感来源。学生表达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要多用赞许的目光看他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语言表达的沉淀并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要在课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创造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语言能力。
语文处处藏着生活的踪影,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们认可,除了绝妙的遣词造句,更打动人心的是来源于生活的气息。“发散型”习题如射线一般,由文本出发,另一端能够触及生活的任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