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网络时代的慕课教育

2020-10-09 10:47郭高甜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教育公平慕课

郭高甜

摘要: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是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慕课在知识传播、教育过程及考核评价方面都有重大变化。慕课课程的开放性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还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为维护教育公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师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慕课 网络社会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200-02

慕课是网络化教育的产物,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它借助网络技术手段,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目前,已有的关于慕课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出发的;但是,慕课并非仅关乎教育学或者网络技术。从宏观上看,慕课是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

一、慕课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慕课(MOOC),这一术语是2008年由来自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nier 和Bryan Alexander 提出的,后用于“关联主义与关联性知识”一课,面向25名在校付费大学生及2200多名在线参与的学生。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语直译为大型开放在线课程。这一定义表明了其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慕課是大规模的,在Sebastian Thru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课上,有来自190多个国家,超过16万学生注册学习。Sebastian Thru教授创办的Udacity在线教育机构在2014年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首次推出计算机科学在线硕士项目。二是慕课具有开放性,是面向全社会大众的。三是慕课是在线授课,教师将课程内容发布在网络上,学生上课地点、时间不受限制,只需要一台电子设备,就可以学习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在线教育机构和各大名校都有合作,课程质量较高。

2.理论基础

文化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重要理论,他认为,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所有领域,并取代了经济、政治等传统活跃因素跃居社会生活的首要地位。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在各种场域中投入一定时间获得的。文化一旦习得,就会内化于个体,影响个体的生活习惯,有了不可剥夺性。学校在塑造学生惯习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阶层、不同场域出生的学生最终会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所学校积聚了大多数具有相同或类似惯习的学生。一般来说,学生总是先倾向于与家庭反复灌输的最为接近的某所学校,学校持续地把社会方面的不平等转化为学校方面的不平等,并最终转化为进入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占有的不平等,在社会竞争方面造成先天不平等现象。学校一直被视为教育公平的地方,但由于教育的发展和各地区资源差异,学校之间也会产生分化,如出现重点中学,重点班级等。由于原始社会资本等差别,不同个体获取身份资格形式也是不平等的。如今,教育借助网络技术的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教育中优质资源一般只针对本校、本专业,慕课则是将这种优质资源面向全世界开放的教育平台,尤其是获取这类教育资源,不需要通过考试等资格认证流程,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慕课的出现,引发了现代化教育的新浪潮、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在慕课的特征方面,高地(2014)从不同层面总结和分析了慕课的理念和特征[2]。陈肖庚和王顶明(2013)整理分析了慕课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主要特点为大规模、开放、在线、翻转课堂等[3]。同时,有学者认为,慕课平台的市场竞争力、解决本土化教育问题的需要是促进其多元化和本土化发展的动力之一[4]。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各不相同,所面对的教育问题也不同,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教育情况来开发相应的慕课平台。各方学者的研究从热情接纳到质疑反对逐渐趋于冷静思考。在慕课产生的影响方面,冯雪松和汪琼(2013)在北京大学首批慕课发布后认为,教师理解慕课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还需要一个过程,网络授课与面授课程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5]。顾钰民(2018)就慕课的形式是否符合高校思政课的性质特点、是否遵循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6]。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慕课的发展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作用进行了剖析,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针对基础教育的慕课研究尚不全面。

二、慕课与传统教育运作机制的对比

慕课平台是面向全球的,不同国家的各个社会阶层的民众都可以免费使用。作为新型的教育平台,慕课实现了更加自主的移动式学习。

1.知识传播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播途径仅有一种,即在学校教室及规定课时中,教师面对面给学生授课,这种课程都是一次性的、即时的;由于是面授课程,知识传播范围较为受限。在慕课中,借助网络技术,课程资源可以长期存储和传播,学习者可以通过公开课或者其他慕课平台随时进行学习。这意味着课程的传播范围可以更远,受众覆盖面会更广。不仅在课堂中学习知识,还可在宿舍、图书馆等场所随时随地学习,学习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本专业。

2.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按照专业性质安排相关课程。在慕课中,由于慕课机构并非是由实体高校直接负责线上授课,且各家机构与教师都是自主提供课程;因此线上课程基本都是独立进行的。线上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线上的每门课程从前期规划、PPT制作、视频录制到最后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完整视频,都与教育团队的精心设计分不开。有些课程会以录播和直播两种形式交叉进行,在视频公布或者直播前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信息、邮件等方式提醒学习者提前准备,按时上课。在学习页面中,通常会设置发言交流的界面,这是教师和学习者及时交流的重要场所。

3.考核与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通过随堂测验、闭卷考试等形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些考查的结果都是由教师评定的。在慕课中,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有即时测试、课后作业及最终考核三种。即时测试是在视频中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会出现两到三个选择题来测试学习者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是在每节课后有一整套习题来帮助学习者复习和巩固,习题形式根据实际课程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有选择题和互评等形式;选择题由后台批改,互评则需要学习者提交主观题的文字答案,由其他学习者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来评阅,这种互评方式使学习者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还可以向同辈群体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慕课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从2012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慕课年至今,慕课已经从最初的新鲜事物转变为当下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平台,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维护教育公平

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础。推进教育公平,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石。首先,慕课课程的开放体现在其不受地理位置、身体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扩大受众覆盖面,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其次,慕课课程可容纳人数是传统高校教育的数倍,在同等内容的课程中,可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人数大大增加,且没有社会阶层、年龄、职业方面的限制;最后,其免费性和便捷性使很多处于高等教育范围之外的人都可以免费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慕课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我国的教育体制使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习惯于听教师授课,应试能力较强,但自主学习能力弱。慕课课堂多种形式相互结合,在线授课、讨论课、实践课等按照课程需要灵活转变课程模式。在课上,学生记录课程重点内容,教师在后台也会看到,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民主、平等,互动更多,能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树立师生终身学习观念

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需要,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在慕课中,学生有着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此时,教师会遇到巨大的挑战,这也促使教师从自我满足中清醒过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观念。慕课能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的需要,可使学生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并一直为之努力,切实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结语

高等教育利用慕课开展教学活动,扩大高等教育受众范围,为国际、国内高校开放共享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慕课模式也存在着学习完成率低、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慕课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未来应该找到慕课与传统教育的平衡点,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作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78-186.

[3]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5-10.

[4]程璐楠,韩锡斌,程建钢.MOOC平台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及其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2):58-66.

[5]冯雪松,汪琼.北大首批MOOCs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69-70.

[6]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122.

[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8]郭英剑.当学生“隐入”屏幕 教学该怎样进行[N].中国科学报,2020-02-11(7).

[9]汪琼.慕课运动对高等教育的渗透性影响[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3):37-4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教育公平慕课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