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2016-11-19 16:13陈志权
理论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

陈志权

摘 要: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片面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而忽视其共同性。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时代思想价值多元与一元的张力、网络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等方面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共同的基础。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要认识自身的特殊性,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会;虚拟性;现实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102-04

(一)

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都是构成现代人类生存的客观境域。它们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范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强调网络社会作为虚拟世界的特殊性的一面,而忽视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共同性,忽视这两者的共同的社会基础,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性、统一性要求。

这种倾向,不仅无助于在理论上科学地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且在实践上也可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困惑与迷茫,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而言,一是造成过分夸大网络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具体系统的分析。在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由于过于强调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而往往把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网络,归结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由此而混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在这一因果链条上的因果关系,甚至把本来并不是由于网络而产生的问题也归结为网络,从而造成人们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片面性。应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产生确实与网络存在着某种关联,但不少问题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产生的,只是因日益普及的网络而使问题突显。对网络普及而言,它只是不断加剧并极大地促使和彰显了网络思想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而并非其罪魁祸首。[1]

二是由于忽视或无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缺乏对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理想和境界的深度反思而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策的无的放矢,措施流于形式或肤浅,无力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前理论界虽然广泛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也从观念、法律、规范等角度提出了不少对策,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而言,理论研究在发挥指导作用方面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2]这突出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与现实中网络违法犯罪、道德价值失落等现象大量并存的矛盾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理论研究没有进一步挖掘隐藏在这些失范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学者指出,目前网络伦理建设的最大缺失在于,似乎每一个人都是规则的制定者或建议者,规则制定得太多、太泛,导致许多被建议者麻木不仁。其重要根源之一便是网络伦理建设缺乏对理想与境界的思考。[3]

在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信心不足甚至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背景下,这种错误倾向将加大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畏难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必须研究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以澄清人们的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

由于网络时代实践基础、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道德法律以及文化价值观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信息网络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手段、方式、条件、效果乃至教育的主客体、教育的价值观等方面都带来全方位的变化和全新拓展。[4]55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变化中,也蕴含着一种“不变”。

1.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看,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现实基础。网络时代是人的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并存的时代。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核心特征。[4]25但是,网络社会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新空间,是现实社会存在的一种新形式,但它仍然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部分,是对现实社会的丰富。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离不开现实社会的环境制约,具有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性。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电子时空显示出不同于物理时空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从表面看,虚拟生存似乎展示的纯粹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但究其实质而言,表面的数字关系所遮蔽的恰恰是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其核心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人仍然起主导作用,决不会因为网络社会的数字化特性而由数字或比特来决定。因此,只有着眼于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进步和道德发展,自觉地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行为,才能有效把握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脉搏。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作为一种人类智慧的创造物,其所有构成要素都是真实的,根本无法脱离现实的世界,因此又具有现实性。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它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是人们通过互联网相互交往、虚拟活动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补充。[6]因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网络社会的思想道德决不是人们所想像的“虚拟的”的存在,在本质上,它与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在根本目标上都是对“善”的追求。[7]人类的思想道德生活从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整体,换言之,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从根本上应该具有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人的思想道德生活的分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社会固有的矛盾,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最终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困境。

2.从网络社会思想价值的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矛盾看,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和不确定性打破了网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等界限,使网络价值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元的网络价值主体的目标不尽相同,这些目标越来越彰显个性,表现出多元的价值追求,从而引起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这种现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但是,这种挑战并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事物的本质一旦改变,那么这个事物的整个面貌就必然随之而改变,也就不应该再称其为该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意识形态要求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教育实践,使受教育者适应和接受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统治阶级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灌输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也随之不断调整,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但其本质却表现出其稳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而不是“多”;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轻易变化的。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8]邓小平也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9]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框架、主体、倾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当然,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的内外矛盾来决定。[10]但是,不管方式方法如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内容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都是为维护现存社会的秩序服务的,所以它有鲜明的阶级性。

3.从网络的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看,两者在人的发展上具有一致性。“网络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 [11]自由、开放、平等、多元是网络价值主体在网络行为中追求的主流价值目标,网络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12]对于个体来说,这样的网络空间不仅是身体的解放,而且是一种释放了精神、避开了权威、激发了蓬勃活力、预示着无限超越的可能性空间。网络在发展人的本质方面的显著作用,主要是网络在扩大、优化以及选择社会关系方面的价值。[13]网络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在于它作为科技与人文、工具理性与终极理想、自由与秩序的矛盾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于它为人类解放、社会发展、制度创新、文化建设、历史传承等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动力。[14]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最终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从“人”的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确证、实现和发展人的价值。[15]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而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15]从这一点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网络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一致性。

(三)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许多新的特点,但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也有其相同之处。因此,在新时代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地区分异同,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创造符合物质生产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精神产品为目的而实现价值转化的历史性精神生产活动。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富有浓郁的价值化特质,这种特质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不断跃进,从而表现出鲜明的稳定性与嬗变性。[5]58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和理论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网络社会及其影响进行认真、科学、细致的分析,深刻把握时代的文化背景,吸收、利用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扬我们党在历史中积累的优秀传统和先进经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和根本要求没有也不能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实践证明仍然有益的经验和传统也必须加以保留,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利用和发扬。实际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并不是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只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等要素无法有效地涵盖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要立足于现实社会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脱离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幻想构建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新体系。

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背景、新空间、新手段,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工作内容、具体的形式方式手段和途径上必须相应地变化,大胆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目标和方法、内容和形式、内容和手段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达到新的具体的统一。

当然,网络思想教育理论来源于网络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并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产生。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防止忽视网络社会“虚拟性”等特质,把现实社会的某些方法和模式强加给网络社会的教条主义作法,也要防止借口网络社会具有特殊性,任由网络空间中某些不良风气蔓延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2.合理地保持张力,在坚持一元性的前提下保持网络思想道德价值的多元性。网络世界的存续有赖于网络行为主体的自治和自主。互联网之所以繁荣,恰恰是因为它没有中央式的管理权威。因此他们(公民自由论者)支持的是继续实行非中央式的自我管理,而不是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传统的规制方式会阻碍电子交往和思想的自由传播。[16]网络的全球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平行性、多元性、自由性、平等性、非权威主义与无限构造与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必然导致网络生存中的意见模式、观念模式、文化模式、意见集团、网络虚拟社会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17]但是,网络的这些特性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间,同时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矛盾是网络社会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社会价值中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中、个体与社会等诸多矛盾。

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处理好自由和规范、多元与一元的关系。事实上,自由与规范的矛盾也并不是不可调和,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看,实现网络自由与规范协调统一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在确保网络自由的前提下,将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纳入规范、秩序的范围,促进规范的不断完善。同时,倡导网络行为主体的自律,把握好度,协调好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既有不同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追求,也有各种价值取向的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和谐局面,从而实现真正网络自由和人的发展。

当然,从根本上说,网络自由、民主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乃是基于网络本质、本性与相应网络需求这一对基本矛盾之上的冲突,所以,任何一种强制性措施或相应防范性技术所可能取得的成效,都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根植于这一基本矛盾之上的相关价值冲突,则一定会贯穿于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始终。[17]为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掌握、引领社会思潮,控制思想意识领导权,确立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那些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始终对变化着的现实有着适应性和前瞻性阐释的意识形态,才会持久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18]

3.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根基则在于人的存在和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是为了个体在自我主体意识觉解的基础上的和谐自由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为人们开拓和创造更适于发挥人性的新境遇,导引人们自觉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导引社会对人的思想德性加以塑造,并为人们全部生命过程的努力方向提供价值导引,为人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部价值提供科学的方法与途径。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9]关注人、建设人和发展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层面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的动力。人的价值从实现形态上看是一个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潜在价值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的本质力量,人具备了这种力量就有了创造客体价值和实现主体价值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潜在价值的激活就是通过铸造人的灵魂,使人真正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主体,提高人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20]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需求、价值目标趋向具有一致性。因此,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带有阶级性特征,但是已具有了鲜明的人本性取向。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是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15]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整体价值观念的灌输和疏导,而应发挥其对人的发展性价值,着眼于个体公民意识的培养、个体公民素质的养成,着眼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略论[J].伦理学研究,2010,(4).

[2] 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10).

[3] 丁雪枫.论传统伦理的网络价值合理性[J].社会科学,2002,(9).

[4]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3.

[5] 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8∶92.

[6] 孙伟平.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J].哲学动态,2010,(9).

[7] 李晓红.论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J].探索,2008,(5).

[8] 列宁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90∶249.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4.

[10]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10 ).

[11]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39.

[12]代金平,郭娇.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3]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8∶29.

[14]张果,董慧.自由的整合、现实的重构——网络空间中的秩序与活力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1).

[15]李忠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6][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

[17]邬焜.网络民主与集权体制之间的价值冲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5).

[18]张景春.论“网络世界”的伦理构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118.

[20]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6.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