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晶,汪 刚
(1.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统计中心,上海 200030)
病案首页中的主要诊断编码和主要手术操作编码是关系到DRGs分组质量的基础,在DRGs分组中,能够体现患者整个医疗过程,并且能够监督医疗费用更加透明化,诊疗资源更加规范化,医院收费明细更加精确化,对内又关系到医师绩效考核的需求[1]。如某三甲专科医院,由于科室类别少,临床医师不熟悉国际疾病分类的基本规则,也不了解主要手术操作对应主要诊断的原则,导致疲于应付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2]。在新的医改形势推动下,逐步实现病案电子化取代纸质病案,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病案编码填写的规范性得到稳步提升。
1.1 院外进修培训交流根据编码员主攻的科室,轮流派出编码员去外院病案室进修,深入了解并汲取外院病案室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结合科室实际进行优化,提高编码员整体素质。积极参加上海市病案专委会定期举办的“疾病与手术操作分类”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培训,前后共有5人通过编码考试并获得证书。与此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疾病分类相关工作的动态,与各家医院病案科人员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每年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全国病案年会,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拓展视野,跟上病案学科发展的步伐。
1.2 定期开展专题学习为加强编码员对临床知识的了解,提高阅读病案的能力,科室按月定期邀请院内医师进行临床专题讲座,前后邀请心内科医师讲解冠脉支架手术、射频消融手术的适应证和发展历程;胸外科医师讲解肺部手术、食管手术、纵隔手术、气管手术的术式,并使用一些手术视频直观地了解解剖结构和手术要点;心外科医师结合心脏模型,透彻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讲解瓣膜病手术的种类;呼吸内科医师讲解肺炎的类型、肺癌的一些治疗方式方法,临床药师对肿瘤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的类型名称做了综述,分析药物治疗用途等。进而使编码员能够精准编写疾病编码,并准确合理编写所对应的手术操作编码。
1.3 定期疑难病例讨论科室每周组织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分析,挑选有代表性的病例,如疑难病、罕见病,死亡病例和有新治疗、新技术的病案进行拓展分析。会前每个人都进行病历预习,并选择一人作为主要发言者,会中发言者对病例的临床过程和首页填写情况进行汇报,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大家轮流发言,阐述首页填写的依据,形成该病例首页规范填写的最终意见,记录在案,可供以后遇到类似病案作为参考。在讨论过程中,规范使用ICD工具书(卷一和卷三),查找并准确编码,强调不可主观臆断,凭传统经验随意确定编码。每月组织一次疾病或手术分类业务知识学习,由编码员从ICD分类中自选章节进行选题,轮流以PPT的形式,讲解这一章节的分类学原则,规范正确查找编码的过程,结合病案实例,拓展学习,使科内每位同志都可以熟悉整个疾病及手术分类学的体系,在互动学习模式下,共同进步。
2.1 分科负责制由于大环境制度改革,近几年病案工作在整个医院中的重要程度逐渐显现,因此某院在原二级科室病案室的基础上新成立一级科室统计中心,过往科室的工作模式是流水线作业,由于还未施行病案电子化,整理纸质病案的繁复机械化工作占比非常大,而导致编码人员无暇顾及仔细审阅病案,增加编码错误率的出现。统计中心成立后摒弃陈旧的模式,以电子化病案取代大部分纸质病案,采取分科负责的方法,任务包干,专科专攻,降低学习的难度,缩短对ICD编码熟练掌握的时间,有利于责任到人,规范编码[3]。实现分科负责制后,编码员遇到疑难病例,不能随意解决,在仔细查阅手术记录、出院小结、病程记录等病史后,及时与有关科室医师取得联系,沟通交流讨论,提升首页诊断编码的准确性,促进编码员进行质控的主动性。
2.2 专项质控检查完善编码质控机制,分科负责制下,每人均需负责所分配科室的编码质控工作,每周随机抽取病例,进行编码员间的互查,科主任在互查的基础上再进行抽查,对不常见编码、分类不精准、分类出现歧义的病案每月必查。每日发现的问题当天对接临床进行反馈,跟踪整改情况,每周对首页规范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记录,每月将记录和整改情况汇总到科主任处。除编码质控外,科室会结合医院编码工作的重点,市质控中心的反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项抽查质控,分阶段分重点解决首页填写中的各类问题。科主任每月根据质控的结果综合评价,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强化编码员的责任意识。
3.1 参与临床科室科会编码员能力普遍提高后,结合分科负责制的不断推进,以能力较强的某编码员所管辖的心内科为试点,参与每周心内科科会,强化医师对首页填写规范的理解,以PPT课件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的基础知识,主要诊断选择的基本原则,主诊断对应主手术的基本思路,并归纳出该科常用疾病编码及手术操作编码,特别是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的病案,除手术操作编码外还需按要求填写相关附加编码,而安装心脏起搏器与更换心脏起搏器的病案,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也大不相同。将容易遗漏或者错误的情况以备忘录的形式,分发给负责填写首页的医师,张贴于医生工作站电脑台前,方便医师参考选择。着重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培训,逐步纠正临床医师不规范的诊断术语名称[4]。
3.2 编码员与临床质控医师对接医院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立一名质控医师,并和编码员开展一对一交流,增加沟通讨论频次。编码人员向临床医师请教临床知识,提高阅读病案能力,并根据临床的新技术开展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内部编码库[5]。质控医师了解科室首页填写的主要问题,对首页填写的原则进行科内培训,及时将上级或医院有关要求传达到每位医师,协助临床科室科主任开展科内质控。编码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无缝沟通,既解决首页填写的实际问题,也为将来DRGs支付做好充分的准备[6]。
4.1 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编码员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临床思维和编码技术水平,学会解读和提炼病案的方法,不再机械枯燥地进行被动编码。专科负责制实行后,编码员能快速识别医师所使用的疾病编码,手术操作编码正确与否,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码调整,比如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医师可能在病案中书写的比较笼统,编码员通过阅读病案,能将不同的情境分开,比如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手术编码应为39.6400手术中心脏起搏器。非手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手术编码为37.7800暂时性经静脉起搏器系统的植入。
4.2 思维鸿沟持续缩小分类学与诊断学是不同的学科,医生在医学院接受诊断学的训练后,容易在首页填写中继续沿用临床思维,对主要诊断选择的原则,疾病与手术操作编码规则不明晰,医师间填写编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种标准的不统一就会影响临床医师与编码人员的看法不统一,进而影响疾病分类的准确程度[7]。比如某院医师过去习惯把“心律失常”作为主要诊断,对于编码员来说,这是指分类于I 49.9未特指的心律失常,对于分类学来说不够严谨和准确,应按类型,按所做的手术操作进行细分,现今引入的国家临床版编码库,更是将疾病编码扩展到更细化的程度,还需要编码员掌握介入手术的方式方法,以及是否使用除颤器、起搏器等装置[8]。笼统地只编码一个“心律失常”,还会造成统计数据偏差。通过以分科负责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编码员与医师之前的思维鸿沟逐步缩小[9]。
4.3 编码错误持续降低为了检验分科负责制等相关举措的成效,抽选心内科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诊断出院的病案,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心内科出院病案共90份,作为培训前的A组,再抽取2019年7—9月心内科出院病案共90份,作为培训后的B组,与培训前相比较,主诊断错误率大幅度降低,成效明显(表1)。
表1 培训前后对比
心内科试点的成果说明,病案管理部门需要摒弃闭门造车,扮演好与临床“建桥者”的角色,设立编码员分科负责制,明确责任,做好对口衔接,持续进行首页填写规范性的质量改进。专科专攻模式成熟后,可以向全院推广这种模式,编码员每半年进行责任科室的轮换,使每位编码员都可以熟悉全院的编码体系,整体提高病案学科的建设。编码人员用专业分类学编码原则,规范临床医师书写习惯,而编码人员也必须加强临床知识,使之对疾病与手术操作的理解更透彻[10]。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编码人员必须紧跟临床新动向,以控制病案首页数据质量为基础,以全面提升病案学科建设为最终目标,为DRGs的顺利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