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美术教学也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能力。针对初中美术教育,文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教学方法层面提出了建议,以帮助学生形成创意思维,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创意培养;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美术教育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对自己的绘画进行思考,培养美术方面的情操,逐渐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发挥其作用,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创意培养的目标。
一、 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课程本身具有特殊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课堂形象直观、色彩鲜明。而且学生能够掌握较大的主动性,在不断创作中找到乐趣,快乐成长。此外,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是推动创作的原动力。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有所了解,如成长环境、人格特点等,从中找到突破口,推动学生的发展,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其美术创意。
二、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意培养
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意的培养,兼顾到学生的各方各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拓展艺术观念
创意意思维是提出新创见的思维,需要创造主体以新的思路出发去认识问题,从而产生新观念和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改变传统观念,开创新的思维模式。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N次方角度看待事物。当然,个人角度其实取决于自身的观察能力,要求观察者善于发现和感悟。教师应进行耐心的引导和积极的言语鼓励,让学生接受新的观念,尝试用新的眼光和视角进行观察。这个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会是学生的作品焕然一新,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思维和意识,大部分学生逐渐将新的材料和表现手法运用到作品中,能够看到他们新的理解和主观感受,并且都与造型和因素进行了非常好的组合。这也使得学生的作品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培养发现意识
创意本质上是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形象。艺术正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挖掘人类内心深处,而形成独特构思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发现许多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却不能在自己的创作和设计中表现出来,其作品缺少创造性。这需要我们认识到,创意并不代表著空想,而是具有指向性的联想,也就是说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具有发现意识,能够发现新的题材、素材、形式和材料等。艺术创作和设计所指向的创造,在一定意义上是“发现”的较量。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创意联想思维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赏析优秀作品,调动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并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
(三)鼓励个性表现
艺术的创造性具有自由意识,这就要求艺术的创作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特个性。学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意识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发展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关键。如果学生缺乏自信心,艺术创作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就是缺乏个性表现。此外,人的思维习惯容易受到世俗规矩的束缚,个体容易受到整体的影响,容易随大流。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但确实不利于个性表现和产生创意的。创意的来源往往是从挣脱习惯和常规的束缚开始的,创新型人才往往是不拘一格,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和产生创意的。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内心的限制,与自我做必要的斗争,跳出舒适圈,才能培养出创意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打破传统,挑战权威,尝试新的艺术手法。
三、 加强创意思维的训练力度和强度
若要确保上述培养方式的长期有效,还应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强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临摹、对比和联想的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从美学角度帮助学生把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另外,教师还应注意的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应被束缚,单纯地以基础美术技能为主,教师应让学生基于观察,结合想象,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创作,一次推动创意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四、 结语
当前发展阶段,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人才的培养也是初中阶段的重要任务。文章认为初中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恰恰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氛围;然后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以个性化的形式展现;最后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训练的力度和强度。
参考文献:
[1]唐卫志.创意之思维在美术教育中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4):104-107.
[2]丁涛.艺术概论[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11.
作者简介:
华辛婕,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花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