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嫣嫣 刘海浪
摘 要: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学生面临着学业、家庭与社会三重压力,不少学生不堪重负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加上青春期等自身原因,为家庭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文章通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队伍建设、过程安排以及内容把控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和事事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高校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三全育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优越性、可行性,也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意义。
国外对于“三全育人”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但是国外对于德育教育十分重视,有很多方式、方法与“三全育人”有相似之处。比如,育人的队伍上,国外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德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都对学生德育的熏陶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育人时间上,国外认为道德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国外之所以认为学校就是小社会,目的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培育,需要从小一直到成人,甚至终身教育。对于育人方式上,国外对于道德培育,采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日本采用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国进行联谊会,推动家校合作,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出调整。
国内对三全育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范小凤的《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和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顾鑫的《高校“三全育人”資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分别从对于模式的构建研究和对于“三全育人”与某一实践结合的模式构建方面进行论述。近几年的期刊方面有一些关于“三全育人”的研究,最近的如:李海涵的《“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年03期),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心理健康理论课与“三全育人”的结合,并提出相应的路径;王习胜的《“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03期),本篇文章则是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三全育人”的合理性;杨晓慧的《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09期),这篇文章主要是阐释概念和困境,针对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近五年中关于“三全育人”为主题的会议也有很多,从而形成相关论文集,比如,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集有白冬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研究》和梁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他们都是关于机制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思政的有效实施。还有,顾裕文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研究》,这篇主要是以“三全育人”为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好的指导。
学术界近五年关于“三全育人”研究成果呈现出朝着更加细致化方向发展。但客观而言,仍然具有较多局限性,国内学界关于“三全育人”大体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的:理论、机制、模式构建、与某一领域实践相结合。但从整体上来看,心理健康现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从一个单一的角度去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缺乏实际的案例研究,显得有些空泛。
文章作者既是辅导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老师,从“三全育人”的理论、机制、模式构建出发,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一体化育人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过程有效衔接不到位和不同领域、类型和层次的育人未达成有机联动等,尝试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全员参与,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疏导网络,关心关爱学生。在高校学生、教职工中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年级大会、学院教工大会、班主任会议等机会,将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同时加强教职工和学生干部培训,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学校保卫人员、校医院等部门也需要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程关注,新生在入校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重点学生进行回访和评估,并持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大学期间,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素质拓展基地,或者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
全方位实施,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包括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情况等,学院要加强家校联系,例如在新生入学时把学校联系方式、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告知家长,建立交流群,每学期给家长寄成绩单等,让学校和家庭双向沟通。部分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可以进校家访或者邀请学生家长来校面谈。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三全育人的标准来建立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个飞跃进步。
参考文献:
[1]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3]李海涵.“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3):140-141.
[4]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育,2019(3):52-56.
[5]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作者简介:
周嫣嫣,刘海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