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娜,胡胜利,何国宏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U-T-S”是“大学—教研机构—中学”协同教育的中学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凸显出“中学教师及学生为主体、大学为主导、教研机构参与协调”的协同机制,是大学与中学教师共同研讨相关教学内容及模式来影响中学教师教学效能、专业成长的合作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之一。中学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指他们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个体或小组,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由他们设计学习内容、方法及筹建相应的学习条件[1]。活动理论认为,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起桥梁性作用,学习是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实现的。将活动理论的观点推及教与学活动小组中,那么学习就应该也被看作是一个活动系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主体除了学习者以外,应该也包括教师、校方管理者、学习参与等相关人员[2]。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多种因素参与并相互作用的产物,活动理论是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学生主体等基于活动实践基础上,依托教研活动平台提高中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活动。在此教研活动中,多种因素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重点考察在“U-T-S”协作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格影响因素。Getzels和Jackson提出教师个性是教师专业成长一个重要变量[3]520。人格特质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且在生活中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个人行为、思维和感受不太可能发生根本的转变[4]。个人特质相对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其工作的动机状态和绩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个性和教学效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者提出教师个性具有可塑性,可以发生缓慢的改变。如Robertson和Duckworth在研究得出未上岗教师坚毅个性,与其上岗后的教学有效性和保留率密切相关,但教师坚毅个性也具有可塑性,可以发生改变[5]。
教师认知风格是影响教学效能的重要人格变量,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进行改变[6]。如有研究者提出心理认知表征可以通过练习进行操作,教师可以通过训练改变自己的认知风格和习惯进而改变教学风格。即良好的认知风格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使教师认知风格更好地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进一步使教师认知风格更有可能转化为较高的绩效[7]164。教师认知风格与教学模式的分离表现在某种认知风格教师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素养教育为本的时代背景下,要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也要对自身的认知风格有一定了解。因为教师认知风格作为学习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对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认知表征和认知加工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因此,开展教师认知风格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认知风格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是一个人的个性化特征,强调不同个体认知新事物的方法和特性不同。如有人偏向于理论信息,有人偏向于实践经验,上述差异根植于认知风格不同。Kagan和Kogan最早提出认知风格的概念,指学生在不确定情境下加工信息时解决问题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8]1273。即个体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时对学习策略、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的偏爱。也有研究者提出认知风格是感知、注意、记忆、决择和解决问题时的个体差异,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9]。
根据个体认知速度分类,认知风格分为谨慎小心的沉思型和喜欢迅速做出决定的活跃型[10]。根据思考问题的策略进行分类,认知风格分为喜欢全盘考虑的整体型和喜欢关注程序步骤细节方面的系列型[11]。根据个体知觉是否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认知风格分为以自我为参照的场独立型和以环境为参照的场依存型[12]。场独立型个体主要利用其内部感知线索,场依存型个体主要利用外部线索。认知风格也会影响自立水平,场独立型不易受外来环境因素的干扰。相反,场依存型依赖他人及相应的人际关系[13]。有研究得出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独立的个人主义文化培养了不同的理解经验结构,以及不同的注意和解释认知经验的程序[14]。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前,首先也是一个学习者,需要组织加工知识与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风格具有独特性,教学表现形式的差异就是教师认知风格差异的具体化。基于上述文献,本研究假设1:不同认知风格类型对学习效果影响差异显著;假设2:教师认知风格类型能够预测学生学习效果。
任何关系都需要在相互依赖的联系和分化过程中自我呈现,人际关系也能提供学习者结构经验。有研究者提出教学技能、人际关系与认知风格密切相关,认知风格会对社会互动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对关系质量产生影响[15]。被感知加工的环境信息影响人们交互取向,场依存型或场独立型作为自我—非自我人格特质方面的一种表达,对人际互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对内部参照的依赖,很可能导致社交中高自主性关系,不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对外部参照依赖可能会限制个人自主权[16]。场依存型被描述为善于交际的、群居的、从属的、社交的和外向的,倾向以整体方式看待问题,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们喜欢在身体上跟别人亲近,在情感上也喜欢开放,通常以外部标准来组织加工信息[17]。对场独立型描述包括“喜欢独自活动”“个人主义、疏离”“与他人的关系冷漠”“关心思想和原则”,倾向以分析的态度和依据内部知觉来解决问题,能够依据自己的标准选择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18]。场依存型的教师更依赖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由课堂物质环境、课堂人际关系及课堂气氛等部分组成,认知风格与教学环境密切相关。
杨睿、王晶莹提出教师认知风格是比较新颖的研究课题,呈现出认知风格由情境认知理论逐步向分布式认知理论发展,教育主体由单一向合作方向发展[19]。崔静提出不同认知风格教师通过激发学生不同的知识加工策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20]26。有研究者提出不同性别教师认知风格不同,男教师倾向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女教师倾向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21]34,甚至不同认知风格者表现出思维过程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人际关系和认知风格是影响个体成就的关键因素[22]。在社会交往中,自动模仿过程与个人认知风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3]。不同认知风格对任务冲突情境中的沟通化解、回避、退让策略有显著影响,进而与人际关系发展密切相关[24]18。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成分、动机成分、情感成分。有研究得出人际关系在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25]。有研究得出教师希望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26]。赵冬梅、王婷等研究得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27]。黄四林、韩明跃、张梅提出师生关系与个体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28]。陈英敏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个体适应性发展[29]。也有研究者提出师生关系在身体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0]。基于上述文献,本研究提出假设3:教师认知风格、师生关系与学习效果之间两两显著相关;假设4:师生关系在认知风格与学习效果中起着中介作用。
本研究对象为教师认知类型,即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实施调查。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某高中二年级的6名教师,相应的整群抽样这6名教师的315名学生(M=16.86,SD=0.73)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321份问卷,有效率100%。其中男生137名,占比为43.49%;女生178名,占56.51%。
测量工具的认知风格量表是由曹海英、倪传斌教授根据Witkin等人描述的场依存、场独立风格特点设计的[31],用来鉴定教师认知风格。该调查量表前15题为场依存型者特征,后15题为场独立型者特征。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该量表的Cronbach's a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2,问卷信效度良好,适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测量工具的班级人际环境调查量表采用江光荣编的班级环境问卷的人际关系维度[32],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各有8个项目,共有16个项目,5级计分(从“0”从不如此到“4”总是如此),总分范围为0-32分,分值越高,关系越好。该量表的内部Cronbach's a一致性信系数为0.906,因此可作为测量班级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
学生学业成绩根据年终期末语文、数学及英语的期末成绩,并将其标准化。
将量表按照被试数打印并装订成册,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将被试以班为单位统一发放,以指导语所示作答。采用SPSS 2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包括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
结果部分首先分析不同教师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认知风格、师生关系及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探索了教师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预测效应和师生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教师认知风格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表1):依存型认知风格主效应不显著(F=0.94,P>0.05);独立型认知风格主效应也不显著(F=0.75,P>0.05);场依存和场独立型认知风格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06,P>0.05)。因此,不同类型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差异不显著。假设1没能得到验证,由此可以推断学习成绩的改变不是认知风格类型带来的,可能由于别的因素。
表1 不同认知人格对学习效果单因素方差分析
如表2所示,变量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师生关系呈正相关(R=0.27,P<0.01);场独立型认知风格与师生关系呈正相关(R=0.28,P<0.01)。师生关系学习成绩呈正相关(R=0.39,P<0.01)(假设2得到验证)。
表2 各变量均值及相关性的描述统计结果
师生关系在认知风格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路径见图1。
由图1可知,教师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不仅有直接预测作用,而且通过师生关系对学习成绩起中介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路径进行更加细致分析,进一步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对上述路径进一步深入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认知风格能正向预测人际关系(β=0.33,P<0.001),且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并通过师生关系这一因素对学习成绩产生间接影响(β=0.29,P<0.001)。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这表明师生关系在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77%(见表3和表4),假设3和假设4得到验证。
表4 中介效应分析
在教师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教师认知风格、师生关系及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最后得出师生关系是教师认知风格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中介变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在行为与相应的认知风格上表现出一致性,当个性和认知能力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时,它们可以被描述为“认知风格”,又被称为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方式,它是解决问题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个体差异变量[33]。本研究发现教师不同类型(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对教学效果差异不显著。何艳红、赵李明提出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小组活动的自评、互评各方面有很高的适配性,能够促进“场独立—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34]。也有研究得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地理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型职前物理教师的科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要好于场依存型教师科学推理能力[35]。王利娜等人研究得出相较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教师而言,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教师的翻译教学效果更加显著[36]。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本结果不同,他们得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更优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教师的教学效果,而本研究结果则是不同认知风格类型教师的教学效果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得出无论是场依存型还是场独立型教师认知风格均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27、0.28,P<0.01)。杨棋媛研究发现认知风格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她提出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在社会认知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认知风格不仅影响初级的社会认知功能,如偏整体型的个体更容易采择他人的观点,而且认知风格影响高级的社会认知功能,偏整体型的个体对他人情绪、信念等心理状态的推测能力更优,且认知风格还影响道德层面的社会认知加工[37]40。认知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38]。这些研究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研究观点。
本研究得出教师认知风格与学习效果之间都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29、0.38,P<0.01),但不同类型教师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效果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可能由于教师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要借助一定中间变量的缘故。徐杰研究发现不管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认知风格都可以促进学生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39]。
本研究得出师生关系与学习效果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9,P<0.01)。也有研究得出良好师生关系能够激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与认知行为[40]。人际关系能够给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激发学习效果,个性需求和师生关系与主体认知风格密切相关。万明钢等人提出个体认知方式是影响双语儿童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41],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研究结果。
基于理论假设提出的中介模型揭示师生关系在认知风格对其学习效果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即认知风格不仅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师生关系这一因素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在认知风格与学习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本研究与刘捷琳通过考察学生的场认知风格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42]27。有学者在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不同认知风格教师通过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优势,创建积极师生关系,使其“扬长补短”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43]30。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塑造学生个体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44]。
1.不同类型教师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2.教师认知风格、师生关系及学习效果两两正相关。
3.师生关系在教师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