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理论视角下的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研究

2020-09-17 08:33刘玉红刘海红田青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双语幼儿教师

刘玉红,刘海红,田青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2.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1]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2]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已建成从学前到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2019至2020学年初,西藏地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为6 677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4.42%。质量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普及学前教育不仅是入园率的提升,更应该保证保教质量的提升。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稳定的、专业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的关键。

西藏属于高海拔地区,85%以上为农牧地区,人口普遍稀少,发展教育的成本较高,发展教育事业较为困难。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认为,人与工作的和谐以及自身的和谐始终是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3]。作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理应得到关注。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视角下,通过调查研究西藏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力图通过原因分析和策略建议,为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幼儿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提升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形成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指导下对西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展开研究。

(一)工作生活质量

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文·布鲁斯通首次提出了“工作生活质量”这一概念。7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颇为丰富,基本上都包含了员工、工作和组织三个要素以及三者间的互动关系[4]7。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还存在不同认识,有的研究倾向于将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一种过程,通过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双赢;有的研究则强调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是一种主观经验与感受。黄燕指出,“教师的需要具有特殊性。作为社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文化层次、审美倾向和个人需要的档次都较高,他们特殊的职业活动和职业素质要求,使广大教师的需要不同于一般”[5]102。冯颖认为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是教师对其工作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6]11。赵守盈等研究者从定量角度论证了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符合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根据各因子内项目的具体内容命名为尊重需要、社交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7]。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生存需要主要是满足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通过教学工作获得的收入是满足教师生存需要的主要来源。安全需要指教师自身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工作稳定而不担心失业等。社交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幼儿教师渴望被领导、同事、家人、朋友、家长等接纳,同时,年轻的未婚教师还有追求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获得社会地位、得到晋升和褒奖,社会地位指的是人在社会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受到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地位和权力因素的影响[8]。而得到晋升和褒奖属于幼儿教师的价值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教师更为关注工作成就、社会荣誉和学校的发展等等[9]。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通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理想,幼儿教师职业的自我实现就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双因素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中存在让员工感到满意的“激励因素”,指那些能满足个人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激励因素能给员工带来积极的工作态度;还存在一种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包括企业的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恶化到员工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之后,就会产生不满意的态度,但是这些因素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时,也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10]。在教师发展领域,双因素理论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出发,涉及教师工作的多重需要,通过提供保健和激励因素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11]10。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的是需要的动机,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针对的是满足需要的目标和诱因,二者是兼容并蓄的。林崇德指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中的地位为保健因素,而尊重需要中的晋升、褒奖和自我实现需要为激励因素[12]1744。

二、研究设计

为全面了解西藏地区幼儿教师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本研究随机选取西藏地区七地市的城镇和农牧区幼儿教师335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35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86.9%。其中,女性265人,男性26人;藏族260人,汉族及其他31人;未评职称166人,幼教职称86人,小教职称32人,其他7人;学前教育专业193人,非学前教育专业98人;中专以下10人,中(师)专17人,大专258人,本科及以上6人;20岁以下2人,20~30岁267人,30~40岁22人;教龄1年以下34人,1~3年159人,3~5年69人,5~10年25人,10年以上4人;未婚179人,已婚112人;有子女80人,无子女211人;月均收入2 000元以下24人,2 000~3 999元50人,4 000~6 999元167人,7 000~8 999元及以上50人。

在问卷调查中,采用赵守盈等人编制的教师工作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曾在多项研究中使用,其信度、效度指标良好。问卷由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因子组成,采用七点计分,1=非常不正确,7=非常正确,得分愈高,表示教师在该因子上的工作生活满意度愈高;反之表示教师在该因子上的工作生活满意度愈低。总问卷分半信度为0.895,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问卷填写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幼儿教师独立作答。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录入SPSS 21.0,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无结构的直接访谈进一步了解西藏地区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现状。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西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偏低;不同性别、民族、教龄、月收入的幼儿教师在工作生活质量及其各因子上存在一个或多个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概况

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总均分为2.76,处于整体偏下水平;各维度得分都低于理论中值,处于较低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总体情况

(二)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差异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男女教师在尊重需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工作生活质量总均分上来看,男教师得分略低于女教师;从各维度来看,女教师在尊重需要、社交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男教师。男性和女性教师的社交需要得分最低,生存需要得分最高。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状况

(三)不同民族的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差异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不同民族的幼儿教师在尊重需要(P<0.01)、社交需要(P<0.05)、生存需要(P<0.01)、自我实现需要(P<0.05)、工作生活质量总均分(P<0.01)上有显著差异,在安全需要上无显著差异。汉族幼儿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藏族幼儿教师和其他民族幼儿教师。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民族的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状况

(四)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差异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教龄与工作生活质量存在边缘显著,在社交需要(P<0.05)、安全需要(P<0.01)上差异显著,且在社交需要上工作1年以下的教师得分最高,工作5~10年的教师得分最低;在安全需要上工作10年的教师得分明显较高,工作3~5年的教师得分最低。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状况

(五)不同月均收入的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差异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月收入与尊重需要(P<0.01)、社交需要(P<0.05)、生存需要(P<0.05)、安全需要(P<0.05)、自我实现需要(P<0.05)、工作质量总均分(P<0.01)都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月收入在4 000~6 999元的教师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月收入为2 000元及以下、2 000~3 999元和7 000~8 999元的教师。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月平均收入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状况

四、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总体较低,并且在性别、民族、教龄和月收入上的差异显著。可见,西藏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确需得到各方面关注。

(一)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中,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总均分为2.76,其中幼儿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和社交需要得分最低。马斯洛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缺失性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最难以满足的。自我实现意味着全力以赴,尽自己所能地展示自己。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会中能够把自己的需要及自身的能力表现出来,并具有满足的可能性[13]12。

西藏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也较高,为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幼儿教师队伍,西藏地区大多数幼儿教师在编,工作相对稳定,幼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其他省市幼儿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高,根据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还会提升,并且农牧区幼儿教师还有较多的补助,因而,大多数幼儿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能被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提升的。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14]。访谈显示,大多数幼儿教师对工作中的晋升机会、参与培训机会等的满意度偏低,即幼儿教师对通过职后的培训和学习来实现自身能力的满意度低,并且自我实现的行动力不足,表现为满足现状、对培训学习既渴望又有心无力。如一位幼儿教师所说:“就我自身来说,参加工作之后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想提升学历,而且本身自己就想考研,但又觉得太难了。”

在社交需要方面,幼儿教师的社交圈相对集中在教育领域,较为狭窄。访谈中某幼儿教师指出:“社会交往中接触的人太少,想接触其他行业和类型的人比较困难,没有途径。认识朋友主要是联谊活动、网络上的交友,网上会认识一些朋友,大概30%是通过网络认识的。”近年来,西藏地区幼儿教师数量快速增加,幼儿教师普遍年轻化,本研究中的20~30岁的幼儿教师占比达到91.8%,年轻的幼儿教师对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是比较强烈的,但交往圈的狭窄影响了教师的社会交往。另外,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生活、娱乐设施不足,也是影响幼儿教师社会交往需要的环境因素。

(二)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

尽管男幼儿教师只占少数,但调查显示,男女教师在尊重需要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的尊重需要得分明显低于女教师。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人群之一[15],约60%~70%的教师反复出现压力症状[16],而在幼儿教师群体中,男幼儿教师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在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对男性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足,并且普遍存在的学校等级制度也使得男性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受到更多的社会舆论压力。如某男教师说,“幼儿家长普遍是比较尊重我们教师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也有家长给我介绍对象,但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生活中如此,工作中的男幼儿教师也同样存在较大压力,如另一位男教师指出,“作为男幼儿教师,其实我压力也很大,藏族的小朋友都很擅长歌舞,而我的舞蹈和音乐技能总不如女教师强,还有的家长觉得男老师不如女老师细心”。

(三)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民族差异

调查显示,不同民族的幼儿教师在尊重需要、社交需要、生存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工作生活质量总均分上有显著差异。西藏地区的幼儿教师大多数为藏族教师,此次调查中的藏族教师占到89.3%,汉族教师仅占到9.6%,但汉族教师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藏族教师。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1]西藏在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扩充学前双语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但目前,双语师资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教师,汉族教师缺口较大。西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需要吸纳更多的汉族教师,目前大多数汉族教师是通过公招和人才引进等方式进藏工作,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生活较为便利的城镇地区,因而相对藏族教师来说,汉族教师的满意度较高。

(四)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教龄差异

调查显示,教龄与工作生活质量存在边缘显著,在社交需要、安全需要上差异显著。在社交需要上,工作1年以下的教师得分最高,年轻的幼儿教师的成长由互联网全程参与,网络上的社会交往受到青睐。工作5~10年的教师社交需要得分最低,这是由于在西藏地区工作5~10年的教师已经处于职业倦怠期,交往圈固化。西藏地区生活节奏较慢,很多教师在适应了新手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相对缓慢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更易滋生惰性,如有的教师指出,“刚成为人民教师时踌躇满志,而没多久就陷入庸常的生活中”。在安全需要上,工作10年及以上的教师得分明显较高,他们工作稳定,收入水平较高,能够应对幼儿在园的各种突发状况,并且能够得到来自社会和同事、亲朋的较多理解和支持,因而得分相对较高。

(五)西藏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月收入差异

调查显示,平均月收入与尊重需要、社交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工作质量总均分都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西藏地区平均消费水平较高,因而月收入在2 000元及以下的教师生活质量较低。而工资水平在7 000~8 999元的教师大多数教龄在5~10年左右,处于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峰期,因而得分较低。相比于我国其他省市而言,西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较高,有的地区在幼儿教师招聘中会按学历明确教师工资水平。如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达到4 500米以上,属于西藏四类区,在引进幼儿教师的招聘通知中,引进条件就包括了“热爱西藏,志愿服务西藏,具有吃苦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够适应高原环境和教师岗位要求”等,并且明确了新入职正式教师的月工资水平:专科学历9 500元左右、本科学历9 800元左右、硕士研究生学历10 000元左右。对于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说,较高的月工资水平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在教师成长的熟手期阶段,环境也更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五、建议

幼儿教师职业是专门性的职业,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既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也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为提升西藏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研究从政府、幼儿园、教师三个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策略。

(一)政府:整体上提高西藏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及地位

从2011年开始,西藏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全区普及学前教育[17]。至今,西藏学前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幼儿教师数量大幅提升,但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对部分教师来说,工资、福利、物质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以下。因此,对部分低收入教师群体来说,仍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当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其更高级的需要无从实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靠个人道德水平来维持,确实不具有可持续性,这也显示了社会体制和保障体系的缺陷。

在西藏地区,整体而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困难,教师在评职、培训和参赛评奖等方面的机会有限。此次调查中,幼儿教师中没有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的占调查总数的78.9%,每年仅有1~2次培训和学习经历的占15.6%,而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3次以上的仅占5.5%。研究者也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幼儿教师培训中,极少有西藏地区的幼儿教师参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幼师比例不合理导致的教师无法脱离工作参训。并且,由于西藏地区幼儿教师师资匮乏,在职的幼儿教师想要继续提升学历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

从整体上来看,相比城镇地区,西藏农牧区人烟稀少、交往范围极度简单,教师物质工作条件落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如某教师指出,“我们幼儿园就两个老师,没有保育员,也没有保安,我们两个老师带70多个孩子。孩子们的玩具也很少,户外就一个滑梯”。师资匮乏导致了农牧区教师无法参加专业培训,获得自我提升。并且农牧区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性的认识程度也不高,如有教师指出,“我工作的幼儿园,当地人称我们老师就直接称‘姑娘’,就觉得是阿姨,跟保姆差不多”。由于西藏农牧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在农忙时期,学龄前儿童往往成为家长的得力帮手,可以帮助家长放牧,可以帮助家长挖虫草。所以,家长最初并不认同3~6岁儿童入园接受学前教育。随着国家“三包”政策的实施以及学前双语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牧区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送孩子入园,但对幼儿教师专业性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

因而,在政府层面,应制定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从总体上提高教师地位及待遇并真正贯彻执行;重视西藏地区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统筹城乡幼儿园发展,在农牧区加强对学前教育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把国家的教育政策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13]18。

(二)幼儿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领导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应充分了解幼儿教师的需要。如在本研究中,我们共调查了26位男幼儿教师,结果显示男教师在各因子的得分均较低。男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园缺少男教师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男教师对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思维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其各方面基本需要被尽量满足之后,才能实现高级需要,如对工作的奉献甚至是献身精神。因而,幼儿园应关心男教师的各方面工作生活需要,如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男幼儿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提供一定的条件。其次,西藏地区女性幼儿教师仍占较大比例,女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往往产生一定的冲突,需要幼儿园领导者给予爱的关怀。教师职业是孤独的职业,在西藏幼儿教师群体中,很多教师时常感受和体验到孤独感,尤其是在农牧地区,有的幼儿园仅有两名教师,一名教师同时担任园长,另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保育员、厨师、保安,教师身兼数职,有的教师还面临和爱人、孩子两地分居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农牧区幼儿园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幼儿教师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而引起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落空[18]。因此,幼儿园领导者也应关注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教师的身心。另外,教龄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因子,已有研究表明,在工作6~10年,西藏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迅速上升至峰值[19]。因而,幼儿园领导者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鼓励教师重新建立职业自信,激发对职业的热爱和信念。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管理者还应重视通过“直接满足”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幼儿园来说,指的是幼儿教师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满足,从而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对工作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更具有积极性、成就感和责任心,受到内在激励,并且能够较为持久地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因素”让教师发现更好的自己,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于专业成长有迫切需要,但是受制于繁忙的工作和有限的培训机会,因而较少通过培训获得专业成长;大多数培训较少关注西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培训时间较短,无法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幼儿园应关注改善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使教师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培训和专业上的支持,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的适切性,在充分掌握西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可采取请进相关专家对口援藏、送优质培训进地区和进园等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三)教师:积极主动提升工作生活质量

马斯洛认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必须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因而,幼儿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从纵向来看,教师的需要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及人民期望密切相关[20]。2017年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工委《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确保实现“五个100%”教育目标的实施意见》强调,要“依法实施双语教育,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21]。普及双语教育,提升幼儿双语能力已经成为西藏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地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双语学习。

调查发现,西藏地区幼儿园的双语师资主要以藏族教师为主,藏族教师的汉语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藏族幼儿教师一般毕业于西藏地区的2所本科院校和3所专科及中专院校,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缺乏高素质、高学历且专业对口的藏汉双语兼通的幼儿教师[17]。汉族教师也缺乏主动学习藏语的积极性,大多数汉族教师更多地提到学习藏语的“困难”,如有的教师指出,“一没时间,二没人教,藏语像英语一样,很难学会”。无论教龄长短,汉族教师对藏语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马斯洛指出,外部环境和文化固然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使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但更重要的是个体必须通过主动的选择来达到自我实现[13]5。在西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问题上,教师应更积极主动地树立学习的态度,当今社会是网络社会和信息社会,教师的学习途径并不仅限于课堂学习,网络时代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式势必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因而双语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还需要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途径自我学习,并将自我学习作为实现人民期望的途径,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双语幼儿教师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浅谈西藏地区阅读推广工作——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为例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西藏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