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构不良型试题是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新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 对一道结构不良型试题进行分析与反思,提出针对高考复习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结构不良;数学思维;新高考;高中数学
2020年山东省高考数学是第一次以不分文、理科的形式出现,试卷坚持对数学学科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高考考查要求,作为第一年文理合卷,贯彻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发挥了高考数学的选拔功能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笔者就全国新高考Ⅰ卷(Ⅱ卷)第17题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反思.
一、试题分析
题目 在①[ac=3],②[csinA=][3],③[c=3b]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求[c]的值;若问题中的三角形不存在,说明理由.
问题:是否存在[△ABC],它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sinA=3sinB],[C=π6], ?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命题立意分析:该题为解答题,分值[10]分,命题立足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必备知识,考查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此题在题型上进行了调整,设计了开放性的结构不良型的新考试题型. 它的引入既能增强试题条件的开放性,又能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及策略的选择,体现了对学生理性思维、数学探究能力等的考查.
该题设计了三个开放性的可选择条件,并且问题的结论同样是开放的. 学生容易初步确定问题解决方案,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涉及正弦函数值,要考虑正弦定理,将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代入余弦定理表达式中,得到边的关系[b=c],再结合所选条件进行求解. 选条件①,将所得到的边的关系进行联立,解方程,就可以确定各边长;选条件②,根据边的关系,确定[∠A=2π3],求出[sinA],进而确定各边长;选条件③,求出三边或者三角,与条件矛盾,得出结论.
解:由[C=π6]和余弦定理,得[a2+b2-c22ab=32].
由[sinA=3sinB]及正弦定理,得[a=3b].
所以[3b2+b2-c223b2=32]. 所以[b=c].
选条件①时,
由[ac=3],得[a=3,b=c=1.]
因此,选条件①时,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此时[c=1.]
选条件②时,
由[b=c],得[B=C=π6],[A=2π3].
由[csinA=3],得[c=b=23,a=6.]
因此,选条件②时,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此时[c=23.]
选条件③时,
因为[c=3b]与[b=c]矛盾.
所以,选条件③时,问题中的三角形不存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答该题有三个关键点:由已知条件[sinA=3sinB及正弦定理,得a=3b];由选择的方案结合正余弦定理得到一个正确结论;继续求出[c]值或者分析出矛盾.
二、学生答题情况
考后对班级学生进行调研,从学生的反馈来看,55%的学生思路清晰,能够由[sinA=][3sinB]及正弦定理得出[a=3b],选择正弦定理或者余弦定理来解决问题,求出三边或者三角,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判断是否存在矛盾;或者求出边、角后研究与已知条件是否存在矛盾,从而判断问题中的三角形是否存在. 综观学生反馈的答题情况,除了因为不重视规范性答题造成失分以外,笔者认为主要的失误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没有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不会根据条件恰当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达到解三角形的目的.
其二,记错、记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导致“会而不对”.
其三,逻辑思维不完整,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判断三角形的存在性,导致“对而不全”.
三、教学启示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和数学文化. 2020年高考是山东、海南实行综合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2021年又将有八个省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使用新高考试卷. 该题的考查很好地诠释了试题注重基础性,通过开放性的题目设置,增强了学生的选择决策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突出了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的引领作用,坚持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根据该题的分析及学生的调研反馈,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 应对新题型的建议
(1)教师要建立对结构不良新题型的认知.
综观数学教学现状,在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大多是结构良好的. 这些问题条件清晰、目标明确,运用特定的数学模型就能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结构良好的题型进行题海战术,注重总结问题的规律. 对定理和概念进行熟练应用,掌握解题的一般模式,学生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较复杂、情境化强,往往条件不清晰,目标比较模糊,结构不够明朗,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样,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不良型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结构不良型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从被动的信息加工者变成主动的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
(2)提高学生解决结构不良新题型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设计结构不良型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 一是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项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学习者,这种项目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涉及的知识也不局限于数学学科知识,促进知识迁移和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二是多设计开放性的课堂问题. 例如,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不直接推导定理或者给出问题,而是给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探究中内化知识,最终转化为数学素养和能力. 三是在单元复习中多运用结构不良型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复习. 例如,结合全国Ⅰ卷中的问题,重新构造结构不良型开放题.
(全国Ⅰ卷·文18)[△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B=150°].
(1)若[a=3c],[b=27],求[△ABC]的面积;
(2)若[sinA+][3sinC=22],求[C].
可以尝试将该题的第(2)小题改编为:在①[ab=][6+2],②[csinA=3],③[c=3a]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中的三角形存在,求[c]的值;若问题中的三角形不存在,说明理由.
问题:是否存在[△ABC],它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sinA+3sinC=22],且[B=5π6,] ?
2. 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三个注重
(1)重基础,规范解题过程.
2020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尽管形式灵活多变,但是都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为基础,围绕教材,对重点内容强化复习,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规范解题过程,尽量避免因步骤不全、审题不细、计算失误造成的失分.
(2)重教材,挖掘数学本源.
教材既是《标准》具体实施的基础,也是高考命题的源头活水,高三复习应立足教材、善用教材,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 首先,要重视教材上一些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借助单位圆建立一般三角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体会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用几何直观和代数运算的方法研究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对称性)、单调性和最值等性质;探索和研究三角函数之间的恒等关系;利用三角函数模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借助外接圆和向量证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 高考中的常考题型都源于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要加强对教材例题、习题的研究与创新. 通过改编、重组、变式、拓展等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习题,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注重对學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生活材料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近年来,高考命题通过与文化背景的结合,增大了试题的阅读量,体现了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3)重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在对解三角形知识的考查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这部分重点考查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考查学生运算求解的能力和灵活变换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知识传授,更要重思想渗透和能力发展,切忌随意拔高、盲目拓展,要让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我感悟中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涵.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 中国考试,2019(1):1-9.
[2]任子朝. 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8(13):1.
收稿日期:2020-08-01
作者简介:于莺彬(1979— ),女,中学一级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名师,青岛市优秀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