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讨论运算素养涉及的算理,立足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靠数学思想方法,设计合理的运算推理路径. 提高运算素养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元化”是运算素养的思维的起点和手段,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运算;高考试题;基本不等式;函数与方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运算是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一种演绎推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数学运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个方面:理解数和式的有关算理;能够根据法则准确地进行运算、变形;能够根据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通过运算,对问题进行推理和探求. 下面结合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Ⅲ卷理科第23题和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对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几点体会.
题目 设[a,b,c∈R,a+b+c=0,abc=1.]
(1)证明:[ab+bc+ca<0;]
(2)用[maxa,b,c]表示[a,b,c]的最大值,证明:[maxa,b,c≥43.]
一、理解数与式,依据算理解读其中蕴含的数学意义
题目条件中给出的是两个方程,[a+b+c=0,abc=1,] 其中的三个变量[a,b,c]在实数范围内取值,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从3个数的和为0、积为1出发,可知其中两个数必须小于0,一个数大于0. 由于这三个量有了范围,自然可以出现[ab+bc+ca<0]这样的问题. 由于三个量满足两个关系,根据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得知,其中的两个量可以用另外一个量来表示,因此问题就转换成只考虑一个量为主元的情境,因此第(2)小题要求证[a,b,c]的最大值大于等于[43]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立足數学知识和技能,依靠数学思想方法设计合理的运算推理路径
1. 对第(1)小题进行讨论
思路1:由于[a+b+c=0,abc=1,ab+bc+ca]都是熟悉的轮换对称式,如何从已知单项的和构建出交叉乘积的和成为解题的关键,联想到代数式的乘积(完全平方)运算可以产生交叉乘积项,从而解决问题.
解法1:因为[a+b+c=0,]
所以[a+b+c2=0,]
即[a2+b2+c2+2ab+2bc+2ca=0.]
所以[ab+bc+ca=-12a2+b2+c2≤0.]
因为[abc=1,]
所以[a≠0,b≠0,c≠0.]
所以上式等号不成立.
故[ab+bc+ca<0.]
思路2:减少变元化简代数式,根据式子特征,通过配方,利用平方的非负性解决问题.
解法2:因为[a+b+c=0,]
所以[a+b=-c.]
所以[ab+bc+ca]
[=ab+a+bc]
[=ab-a+b2]
[=-a2+ab+b2]
[=-a+b22-34b2]
[≤0.]
因为[abc=1,]
所以[a≠0,b≠0,c≠0.]
所以上式等号不成立.
故[ab+bc+ca<0.]
思路3:减少变元化简代数式,利用函数思想,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根的问题求解.
解法3:因为[a+b+c=0,]
所以[a+b=-c.]
所以[ab+bc+ca]
[=ab+a+bc]
[=ab-a+b2]
[=-a2+ab+b2.]
令[fa=-a2+ab+b2.]
显然关于a的二次函数开口向下,
判别式[Δ=b2-4b2=-3b2<0,] 即对应的二次方程[fa=-a2+ab+b2=0]无根.
所以二次函数[fa=-a2+ab+b2]的最大值小于0.
所以[ab+bc+ca<0.]
思路4:减少变元化简成一元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解法4:因为[a+b+c=0,abc=1,]
所以不妨设[c>0.]
则[fc=ab+bc+ca=1c+ca+b=1c-c2.]
当[c>0]时,显然关于c的函数是减函数,
所以当[c≥43]时,[fc≤143-163=-3223<0.](这里先用第(2)小题的结论.)
所以[ab+bc+ca<0.]
2. 对第(2)小题进行讨论
思路1:减少变元,保留最大的变量,由于条件中的两个等式,一个是三个数的和,一个是三个数的积,联想到两个变量的和与乘积的不等关系,可以实现和积互化,从而达到消去变量的目的. 可以是和向积转换,也可以是积向和转换,进而有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1:因为[a+b+c=0,abc=1,]
不妨设[c>0,b<0,a<0,]
所以[c=-a-b≥2-a-b=2ab=2c,]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所以[c3≥4,] 即[c≥43.]
则[maxa,b,c≥43.]
解法2:因为[a+b+c=0,abc=1,]
不妨設[c>0,b<0,a<0.]
所以[1c=ab=4-a-b4≤2-a-b+-a2+-b24=c24.]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所以[c3≥4,] 即[c≥43.]
则[maxa,b,c≥43.]
思路2:消去一个变量,整理方程后发现方程左边是二次三项式,将a看为主元,构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方程的有解性求解.
解法3:因为[a+b+c=0,abc=1,]
不妨设[c>0,b<0,a<0.]
所以[a+1ac+c=0.]
化简得[ca2+c2a+1=0.]
显然关于a的一元二次方程[ca2+c2a+1=0]有负根.
因为方程的常数项为1,二次项系数[c>0,]
所以如果有根两根一定小于0.
所以[Δ=c4-4c≥0.]
因为[c>0,]
所以[c3≥4,] 即[c≥43.]
则[maxa,b,c≥43.]
思路3:由于最大的一个量可以用另外两个的和与积来表示,联想到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从而构造二次方程求解问题.
解法4:因为[a+b+c=0,abc=1,]
不妨设[c>0,b<0,a<0,]
所以[a+b=-c,ab=1c.]
所以[a,b]是一元二次方程[x2+cx+1c=0c>0]的两个负根.
所以[Δ=c2-4c≥0.]
所以[c3≥4,] 即[c≥43.]
则[maxa,b,c≥43.]
思路4:从反面分析问题,利用反证法求解问题.
解法5:因为[a+b+c=0,abc=1,]
不妨设[c>0,b<0,a<0.]
假设[c<43],
则[c=-a-b≥2-a-b=2ab=2c>243=43.]
与假设矛盾.
所以[c≥43,]
即[maxa,b,c≥43.]
三、反思和启示
1. 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运算素养的根基
运算素养的培养要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数学运算中涉及的一些运算概念、法则、定律,以及成立的条件等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得到强化. 如果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很难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迁移等数学思维活动. 章建跃博士认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为数学中深层的基础知识,为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
例如,此题中涉及的配方法,要能够将二次三项式合理拆分,配成非负数之和,要熟悉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能够通过它构造出二次方程,要清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存在的条件. 再如,对于基本不等式,[a,b∈][R*,a+b≥2ab,]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学生必须清楚其中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为a,b都是正实数,因此,要将题目中的量转换成正数[-a,-b∈R*]才能使用此不等式;二是不等式[a+b≥2ab]的结构形式非常重要,能够实现和与积的转换,但是是不等的转换;三是等号成立的条件,只有能够取到等号,结论才能是[maxa,b,c≥43.]
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培养其运算素养的保障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用数学思维和方式观察、分析世界. 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从一些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效、有系统地运用运算律去解决问题是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及其运算是一切运算系统的模范,与它类比而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是基本而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可见,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的重要性,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
数学对象M称为n元数学对象, 是因为数学对象M由n个元完全确定,并且减少这n个元中的任何一个,数学对象M就不确定. 由此可见,数学对象的元及元数与数学对象的“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认识数学对象的元及元数的重要标准. 在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对象中的元及其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思维的起点,以及“元化”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此题的对象[ab+bc+ca]中有三个变量,但是这三个变量由两个关系来限制,还缺一个关系就能确定,“元数”是1,因此可以化归到只有一个可变的主元来求解,在解法中消去一个元后,将a看作主元,b看作参数,就自然地形成了关于a的二次函数[fa=-a2+ab+b2,] 进而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对于第(2)小题同样将方程[ca2+c2a+1=0]中的a看成主元,就能够将问题转换成一元二次方程有根的问题进行求解. 正是由于进行“元化”处理,才会有后面利用函数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周春荔教授指出,一题多解,表明学生的思路广阔,使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或理论适用的各种问题,要扩大它的应用范围. 罗增儒教授指出,一个数学问题,只有在得出两个或多个解法之后,才会对问题的实质有真正的了解,才能体会不同的思维所引起的不同运算方式,学生的运算能力在不同的思维中得以比较,能够提升学生对常规习题的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或对象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观察,将多个对象相互联系进行思考,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特殊条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由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不同的,一题多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就上述题目来讲,题干中给出的是三个变量,只有两个确定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关于某个主元的问题求解,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消去一个元或者两个元后,可以用函数方程的思想方法求解. 同时,发现这个关系一个是和、一个是积,这是两个特殊条件,正好对应于基本不等式中出现的和与积的这种结构,进而通过联系类比找到新的解法. 从思维的层面来看,还可以逆向思维,从反面考虑发现可以利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数学思维方法[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5(4):封底.
[2]郭慧清. 元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 数学通报,2006,45(5):26-29.
[3]周春荔. 数学思维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罗增儒. 解题分析——人人都能做解法的改进[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7):29-30.
收稿日期:2020-09-19
作者简介:汪卫先(1972— ),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