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莲
【摘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空调能效比就是消耗同样多的电所产生的冷气/暖气有多少,空调能效是衡量空调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同样,在我们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短、平、快”。 如何提升高三历史复习的能效比,在有限的时间内产出更高的能效,避免高耗低效的现象呢?本文就高考试题在一轮复习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考试题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08-01
一、利用高考试题,落实考点知识,提升基础知识学习的“时效比”
历史基础知识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石,它既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同时还包括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高考突出能力的考查,但也不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掌握基本知识,理解历史概念,整合历史框架,探究历史规律是高三历史复习的基本目标。要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除了我们老师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外,也需要我们老师利用高考试题,落实考点知识,提升基础知识学习的“时效比”。
二、利用高考试题,凸显主干知识的复习
文综卷试题的命制往往以一个历史主题为核心,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主题呈现,多元视觉、双翼齐飞。建立在主题基础上的主干知识的归类与综合是高考试题的主线与灵魂。 这种主题视觉下的主干知识归类整合,就是把历史事件放在某个知识体系中,并对它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的、多视觉的考查。复习过程中,应用这样的高考试题有利于我们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联系地记忆历史知识,整体地认识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升复习效果。
三、运用高考试题来深化考点的认识
把握历史复习的深度与广度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一轮复习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更需要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也就是要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考点的理解分析。高考试题是命题专家与高考研究者精心命制的选拨性试题,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以相关的高考试题为纽带来组织复习教学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例如,(2014年安徽文综17)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课,有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教材仅仅简单介绍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于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等来龙去脉的内容没有体现。本题题干以一位农民的日记为情境材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合作社的原因,深化考点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高考试题来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三学生经常会问我们这样的问题:“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都已背过了,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确实,高考主干知识点就那么几个,但是,每年高考试题总是给我们“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觉。关键在于试题的构建采用了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视角考出新意。命题者以历史研究的前沿知识,观点为素材,早已经向我们一线老师发出明确信号“那就是史学理念和方法,历史观点和评价都不是客观的,要多角度看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绝不能将主观的东西客观化,这样会妨碍学生的认知能力,应充分利用高考试题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引领高三历史复习的发展方向。
例如2014年江苏卷38题,叙述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历史,试题以知识取向为主,价值取向隐性呈现。既立足于教材,又灵活多变。关于政治方面的历史信息与教科书知识基本吻合。有关经济、对外关系的历史信息则是对教科书知识的拓展,选择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节点,不拘形式,善于创新。这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多角度考查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多元观察历史的视角,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打开了学生的历史思维空间。
乍一看这一题目,倍感亲切,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复习的重点,然而,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却是倍感生疏。反观我们的历史教学,我们在复习过程中真正落实了这段历史吗?我们的复习真的到位了吗?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通过整合不同阶段,不同社会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时空意义的探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但是我们在历史阶段特征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把明清史作为一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对于“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 这样的历史小阶段变化而缺少关注,导致学生对史实和价值定位模糊;我们往往会用“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来概括明清走向衰弱的原因,却忽视弱化了政府的具体方针、政策、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我们往往更多关注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忽视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新变化;在对外关系方面,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海禁”政策及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历史,却往往忽略了“朝贡体制”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体制。
因此,既立足于教科书,又要通过高考题目的训练,这样我们的教学复习才能上接学术前沿,下接地气,符合我们的教情、学情、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