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怀玲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更要具备包括德育及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新时期学生素养培养的需要,有效运用并融入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及道德品格的同步提升。在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优化小学德育教育水平及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所增益。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运用策略
道德品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促进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德育品质。
1 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运用现状
1.1 德育教育对传统文化价值缺乏重视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地方学校相比于德育教育,更关注文化课教学,且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同时,由于一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及价值缺乏应有了解,教师也未能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制约了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1.2 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佳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因学校及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要性及方法缺乏准确的认知,导致德育教育内容不符合当今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这些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及学习动力,进一步降低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1.3 对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缺乏认知
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地区从学校到教师,都对于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都缺乏客观、科学的认知,认为在现代社会学好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德育教育及传统文化只要有基本了解就可以。还有些学校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却更多地流于形式,看似教育活动丰富而多采,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对于活动的主题及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上述原因都导致校内传统文化教育难以达到良好的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
2 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运用策略
2.1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传递中华美德
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内涵丰富、故事生动的美德教育人物形象及事迹,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千年,极大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可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阅读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透过生动的故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及道德品质。如,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依然成为人们道德及做人的准则。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人们内心浮躁,金錢至上的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更突显出传统文化净化人们道德心灵、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在德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三字经》等,以发挥这些典籍良好的教育作用,促使学生从小具备优秀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其一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2.2 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言行中
德育教育是一个持续、贯穿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首先注重自我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从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将德育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践行尊重师长、勤奋读书、诚实守信等传统文化。如,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等。同时,教师要以自身言行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我言行并不断修正,通过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2.3 教师注重传统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模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在创新德育教育和优化传统文化教学的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可在教学中设置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及道德的力量。还可对故事性的传统文化进行角色演绎,使学生在对白和故事情节推进中接受有效的德育教育。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具感染力,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游览红色景点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演变。学校可结合德育教育需要,开展一些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歌唱、绘画、朗读比赛等活动,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生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教师结合德育教育中关于学生品格素养的能力要求及学习需求,积极探索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实施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并在学习、践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为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雷凤愉.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9).
[2] 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7(02).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