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祥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历史教学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对历史思维探究能力的提升,强化记忆、强化练习是重要的方法,但如果仅限于此,对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不利的,甚至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学法是不妥当的。学习应当成为学生自主行为和自觉行为,激疑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在课前先学中产生疑问并开启思维,在课堂导学中进一步巧妙激疑,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入学境、在问题的生成和解决中获得新知,在课后能带着新的疑问继续学习,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放性,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名著;知道明代小说和艺术的代表作品(重点);2.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难点);3.通过本课学习,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习科学家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学生首先分组进行课前先学,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开启预习。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疏理和预习自测,初步掌握基本史实;教师可以设计基础性的思考题:1.明代三大科技名著名有怎样的特点?2.明长城和北京城是怎样建造的?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进入课堂导学做好充分准;而此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进一步研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纷纷提出如下问题?1.李时珍在寻访药农、跋山涉水、尝遍百草的过程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2.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和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谁的成就高?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两本书的内容有怎样的不同?4.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两本书内容存在怎样的养异?5.《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什么是章回体?6.《水浒传》书名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所写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为什么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不带着唐僧乘筋斗云,而非要徒步历经磨难呢?8.《牡丹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9.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宏篇巨著呢?10.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列问题,虽然部分稍显稚嫩,但大多问题有较好的探究价值,有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比较,有对现有课文知识进一步探究,有对基础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学生在研读课文中已渐入学境。
课堂导学,首先是先学反馈。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疏理知识点取得的收获,把明代的三大科技名著、三大小说名著、一部戏剧名作及一部游记名作涉及的知识点整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小组讨论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待课文学习结束,大组进行研讨解决。先学反馈,学生在互相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大部分疑问都能得到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阶段探究。
然后是合作探究阶段。导学案预设了三个问题:探究一你认为明朝时期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二):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说说长城的历史影响和意义?为什么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有什么寓意?探究三:小议明代三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又自然生发出新的疑问:明朝为什么要修建长城?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牡丹亭》和《徐霞客游记》有怎样的特色和价值?这些问题的生成源于对课文的仔细研读和合作探究的浓烈氛围。面对课堂生成的新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后探究中进一步打开思路,主动探究,从而知识面得到拓宽,知识架构更加完善。
激疑引导,首先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在课前先学阶段,设计基础性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阅工具书和其他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导学阶段,要设计综合性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学境,开展深度学习,获得新的收获,产生成就感;课堂结束前,适度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阔眼界,产生新的学习愿望。
激疑引导,其次要求教师善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要让学生明仔: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同时又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从而在不断的质疑、思考、解疑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
新的疑问不断产生和探究,虽然无形中会增加课堂学习时间,有时甚至会偏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带来巨大考验,但学习目标不斷实现,学生思维方式得到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利远远大于弊。学生在参与课堂提问、主动探究并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升,彻底改变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收的学习状态,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基础知识在不断探究的同时得到巩固,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终于成为真正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