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艳
【摘要】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培养途径,帮助学生完善预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能力;培养途径
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预习按程序分步骤进行。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预习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并且做到及时有效的预习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程序分步骤进行。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内,老师就一些难点进行指导,而把一些学生容易做的放到课堂外去。
二、教师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有效。
教師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细化,可操作性强。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
三、预习内容要有指向性。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是画。
首先画自然段,在读完题目后用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通过这个小序号,同学们读文章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长,有的自然段短,长短交错,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写作大有好处。另外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说明哪个自然段有疑问,哪个自然段有难点等。通过“画自然段”法,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可以理解得更清晰。
其次是画好词语。即画完生字后,用横线“ ”画出文章的好词,画的时候,把好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带生字的词语,另一类是自己喜欢的词语,为了区别这两类词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用“ ”画出,带生字的词语用双横线“ ”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可以摘抄积累,以便以后用于写作,而带生字的词语画出来以后,要多读几遍,这样不仅可以学习词语,还可以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
(三)是查。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或是生活实际,或找近义词去尝试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相关资料。
(四)是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学生可以借用课题概括法、找“六要素”法 、段意合并法、找中心句法等尝试在预习的时候自己写主要内容,这样其实也解决了预习光看生字,不看文章的弊病。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五)是问。
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就一直对我们说:学习的时候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道理,放到预习上来说最恰当不过。预习有很多种方法,但是预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概览新知识,找出新问题。预习的时候一定要边看边思索,带着问题的同时给自己制订一个目标。预习的时候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要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具备这种带着疑惑预习的态度,效果才会更好。
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庄金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