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娇娇
摘要:数学建模在学生今后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本文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提出三点教学策略:内容要有针对性;方法具有渗透性;形式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创设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环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建模;低年级
1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结合前人的调查研究,笔者了解到以下几点现状:(一)流于应试教育的数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时忽略了方法的总结。(二)对于数学建模的相关概念、理念认识模糊,对数学建模存在理解误区。(三)在社会中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与参与。
2 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2.1 内容具有针对性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低年级学生目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比较问题,如果抽象成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往往比较难思考出。在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模型应用到具体的实例当中,帮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数学模型。
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中,可以结合牛奶箱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先出示十瓶一组的牛奶箱,请学生帮忙凑满一箱牛奶。在这个环节中,加强学生对于“十”的理解印象。第二个环节,展示课本上的问题,请学生思考一共有几瓶牛奶,在学生进行语言描述过程中,配合移动牛奶的图片。而后请学生在不移动牛奶的情况下在书本上圈出一箱牛奶,形成凑十法第一步:9+1=10,接着将圈出的牛奶加上没有圈出的,即凑十法的第二步:10+4=1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图2-1的“凑十法”模型,并请学生讲述模型每一步骤的意义。第三个环节,巩固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在盒子外面的数量,让学生自主用圈一圈的方式,应用模型,思考结果,不断强化“凑十”的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如图2-2进位加法问题,存在小部分学生会直接将凑十法第二步的算式(例如:10+4=14)写出,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点。之前做过的数学问题容易混淆在一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能够按照一般的数学解题过程,强调读题和数学信息的提取,引导学生先进行列式,再运用方法,在教学时就加以提醒,算式应当和图意相吻合。
2.2 方法具有渗透性
相较于高年级,低年级的数学建模主要停留在感知的初始阶段。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细读数学问题→发现数学信息→选择解题方法(建立模型)→应用解题方法(应用模型)→检查反思(完善模型)”初步的建模方法(见图2-3 初步数学建模方法)和具体实例相结合,渗透到教学中去。
在实际过程中,最后一步检查反思完善模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去归纳总结。但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检查反思这一解题过程是学生数感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为此,在低年级开始引导培养习惯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虽然对于词汇有了积累,但是对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存在一些困难,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数学问题这个概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信息及数学问题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3 形式具有多样性
在低年级教学中,数学语言具有多样性。可以是文字、图片、符号和字母,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中,表达形式具有多样性。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于抽象的模型理解能力明显比具体的模型更加弱。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表达形式的多样,能够为学生体验模型的建立提供更多途径。
不论模型的表达形式如何,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含义,这点=对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建模这个名词的含义于概念并不理解,但通过教师的教学策略,在常见的题目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对学生今后思考数学问题有帮助。
3 关于策略应用的思考
本文结合前人学习经验、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提出了三点策略:(1)数学模型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2)数学模型应用的方法要具有渗透性;(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要具有多样性。这几点都是从方法上,教师可以做到什么而言,课标要求“学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策略应用时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思维的培養在小学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课堂中教学,教师应当做到定位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模型和具体的、形象的、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事例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去试着归纳出数学模型,感受模型建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06).
[2]卢清荣.小学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转换[J].教学与管理,2019(05).
(作者单位:义乌市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春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