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古诗文教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020-09-10 07:46郭生
新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郭生

摘要: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突出代表,是传递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是学生传承的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成分。在語文课本中,不论新课改前后,都是将古诗文的学习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至于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好诗文内容,还需要培养古诗文素养,在具备一定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陶冶、积淀。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发酵,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教学常态。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激活学习氛围,在学生积极性提高的状况下,促进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热情的提高。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收到传统文化熏陶。以下是对初中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1.应试观念根深蒂固

在要求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不断适应新挑战。但是由于受应试思想影响较深,难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改革。而古诗文又是其中的教学重点,却仍然在进行填鸭教学。并且古诗文本身学习起来就有难度,理解较难且内容乏味。假如教师不关注教学方法的改变,就会使学生不喜欢古诗文学习。

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今社会,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古文阅读习惯,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所以阅读面的狭窄很快就成为教师授课的短板,进而影响教育质量。自身素质的缺乏,会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讲课不够灵活生动,学生没有上课的兴趣,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古文。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古文教育缺乏素质教师和创新策略的同时,学生古文学习水平不高,并且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二、传统文化与教学结合策略

1.教学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洋节日在中国不断流行起来,特别是年轻群体如学生特别喜欢这类节日。但是,随着洋节日的日渐风靡,中国传统节日在年轻人中却渐渐式微。在对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如数家珍的同时,却不记得重阳节、七巧节等代表着传统的节日。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仅需要改革教育方式,还需要融合传统文化。通过增加新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让学生与家长了解语文乃至传统文化的日益受重视。至于如何通过传统节日表达文化内涵,需要仔细探讨。

诗歌代表一种意境,一种缥缈的意境,往往代表作者的感情变化。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王维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思想感情。再例如,《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表达了诗人对除旧迎新的美好向往。在学习有关传统中国节日的诗文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体会与感悟诗人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在不拘泥于传统的机械背诵原文之上,为古诗文学习拓展一些新东西,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热情,乃至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历来包含着许多民族,各民族文化不同,生活习惯大为迥异,所以民俗文化种类丰富。民俗文化是时代与社会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意义非凡。时至今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民俗文化逐渐没落。很多学生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并且分别是什么,只追求流量明星、前卫事物。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对于传统节日的掌握,还需要不断穿插民俗传统。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通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以思考在中秋节古人会做的事情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了解,学生可以得知,古人也会吃月饼,还会观潮和玩兔儿爷(俗称的“祭月”),以及吃芋头和饮桂花酒。从以上传统中秋习俗中,能够了解古人对于月亮的喜爱与向往。在对古诗的不断品味中,充实学生对于民俗知识的认知,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与此同时,在进行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拓展意识,也就是寻找、搜集一些民俗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令学生了解到中秋节不仅仅是吃月饼,还可以吟诗作赋,还可以吃桂花酒与芋头;令学生知道重阳节不仅仅是登高、赏菊,还是中国著名的敬老日;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有灯会,并且南北元宵的叫法和做法大为不同;知道除夕代表着春节的前一天,意味着团圆;并且知道春节放鞭炮的由来等,让学生在寻找资料中了解更多的节日知识,激发学生的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

3.教学与民族气节相结合

诗词代表诗人的情怀,或者是诗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于自身的充分自信;或者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感悟;抑或是词人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的不服老的凌云壮志……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足够称职地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迸发出的情感,培养学生接触古诗词的素养。

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诗人通常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去烘托气氛,表达自身需要表达的感受。一般所采用的事物都是梅兰竹菊等衬托诗人孤高傲岸、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而景色一般用远山、大河、大漠、孤烟等来衬托萧瑟气氛。

例如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在通篇读完之后,联系诗人生平,末尾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胸臆,展现其豪放的、不为世事所牵绊的个人胸怀。再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杨花与子规点明季节,之后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担忧。全诗简短直白,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

小结

我国传统文化学习不仅需要语文教学与民族气节、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融合,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写作与感悟方面的技巧授受。毕竟,古诗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单纯的背诵,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而不是语文成绩的机械提高。只有学生能正确地认知古诗文,才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学生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梅.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3):107.

[2]胡春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9(27):27.

[3]冯彩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学周刊,2019(23):112.

[4]王英春.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A]. .教师教育论坛(第七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