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洁
摘要: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介进行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值得所有数学老师的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1、运用铺垫性提问降低难度进行有效课堂提问,2、保持问题广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3、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4、精心创设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难度;分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问题为中介进行正常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科学地处理好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等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与化解难点,开启思维能力。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值得所有老师的研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关于数学提问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铺垫性提问降低难度进行有效课堂提问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并且能进一步降低思维难度,可以铺垫性地提问道出转化的途径或指向.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后再问:“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能得到什么启迪?”如此一来,怎样引辅助浅的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在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后即可问:“梯形的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呢?”问题就象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急于探究奥秘的好奇和好胜心理的波动。问题也同时隐含着与三角形中位线的类比,引起联想或猜测——一方面与底边有关,另一方面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这类问题如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研究,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的现象。
二、保持问题广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把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让其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前提下稍有所提升;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其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高中低水平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每个问题出来之时,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去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应避免“先提名,后提问”,这是没有注意广度而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错误提问方式。即使学生没有举手,也可以问他们,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努力思考,把握表现的机会。
三、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主要是考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时间比较短;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稍微延长一些。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稍微延长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同时还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不要过于太长。
四、精心创设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
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通过疑难问题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机会,别的同学也能有回答的机会,使每位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有一定的自主权利,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扩展的广阔空间,让教师有所收获,学生得其所乐。为了把提问搞好,教师应致力于长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每一环节都涉及到提问。因此,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朝更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小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再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8,(2)
[2]李国芝.浅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新误差[J].教学与管理,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