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波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7-076-02
摘 要 随着新课改持续推进,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逐渐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开展素质教育。也就是说,继续按照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是行不通的。在传统的高中体育课中,存在高中学校轻视体育课,甚至于默许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因此,本文将刍议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体育 有效教学
高中生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不敢放松,需抓紧时间学习。学校、教师、父母三方都希望学生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在这种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各大高中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偏低。然而,新课改模式之下,一味地忽视体育课,过于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的学生,高中生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生应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但并不意味着高中生可以选择不上体育课。体育课的重要性可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方面,改善身体状态。通过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男性学生可远离弱不禁风的书生形象,拥有更强壮的身体。对于女性学生来说,降低体内的脂肪率,维持一个良好的身形,也是增强自信心的一个方法。另一方面,改善心理素质。体育精神是各国运动员都在追求的一种精神,在一次次突破身体的极限之中,迈出舒适圈,能磨练人的精神,增加身体耐力,进而培养出“新愚公精神”。新愚公精神的精髓是坚忍不拔,永不屈服。高中阶段是关键性时期,不仅要求高中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用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武装自身,战胜学习困难。
二、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重视”
在大部分人认知中,高中生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各大高中狠抓学习时间,让学生不要放过每一分每一秒;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每一科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狠抓学生学习;家长从未懈怠,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行,甚至一部分家长为了家中正在读高中的孩子,辞职在家全心照顾孩子。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读书是过上“好日子”最容易的方法。也因此,对于那些占用学习时间,难以给高考强大助力的学科—体育课,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下意识选择忽视。一旦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那么行动上,体育课更倾向于“走形式”,比如体育教师让学生自由活动。
(二)教学重心 “一边倒”
开展合适、多样化的体育训练项目,能增强学生身体抵抗力,以更好的身体状态处理学习上的困难。此外,由于高中生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教室内,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等原因,从而导致几乎所有高中体育课的教学重点倾向于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活动,比如打篮球、广播体操、跑步等。一旦课外体育课的占比偏大,体育理论课的占比会降低。唯物史观主张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一味地重视理论课,忽视实践活动不可取。但同时,教学重点偏向实践活动,忽视理论教学的教学行为也违背了科学规律,不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体育教师不注重体育课。甚至于有些高中,一学期的所有体育课授课地点都安排在室外。 另一方面,存在其他学科教师占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辅导学生复习或者举行小测验的情况,使得课时不多的体育课存在感越来越低。
(三)课程内容“太单薄”
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体育课意味着自由活动,是放松的时间,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难以产生兴趣。具体来说,体育课的上课铃声一响,班级学生需要赶往操场集合,待体育教师点名之后,体育教师再花费十多分钟教学生广播体操后,就允许学生自由活动。自由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回到教室读书,另一部分学生四处晃荡玩耍。体育课一大半的时间用于自由活动,违背了当初教育部开设体育课的宗旨,也让高中生丧失了对体育课本身的兴趣。一旦体育课失去了对高中生的吸引力,学生又被迫必须参加体育课,易产生抵触情绪。反过来,高中生消极的上课态度,会严重打击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恶性循环。
(四)体育设施“数量少”
不管是体育理论课,还是体育课外实践课,都离不开体育场所和器材。一旦体育设备不够健全,不仅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热情会被“浇灭”。然而,体育课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高中的体育场所和设备器材相当欠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场地面积小,场地类型单一,存在体育场地相互叠加的情况。比如对于南方的某些乡镇高中来说,夏季降雨量高,雨天多,加上没有室内的体育场所。一旦遇上雷雨天气,体育课被迫停止,学生只能选择回到教室学习。另一方面,体育器材种类少,功能单一,跟不上时代,一部分器材已经是“老古董”级别。比如,部分高中的体育课上,教师只能带领学生打乒乓球、篮球、跑步、做体操。排球、網球、足球?既没有场地,又没有相应的体育器材。
三、高中体育教学有效策略
(一)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课教学方式单一无味。比如,挨个点名,学生挨个喊“到”;体育教师站在一旁,督促学生跑步。可见,需改进体育教学方式,让“无味”的体育课变为“有趣”的体育课。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将“学校规定学生上体育课”变为“学生喜欢并想要上体育课”。比如,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参加兵乓球或羽毛球等小规模的班级比赛。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可转变体育课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比如,与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罗列出学生想要进行的体育活动,填入体育活动备选库中,让学生从备选库中挑选体育活动主题,设计体育活动环节,给每一位学生分配任务,培养组织协调能力,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喜欢上体育课。学生从“被迫上体育课“到“主动上体育课”是改进教学方式的落脚点和发展方向。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教学生跳广播体操,督促学生绕操场跑几圈等课程内容,单薄且枯燥。因此,一方面增加体育理论课占比,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比如,锻炼频率高与锻炼频率低的两类人存在身材上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运动频率和饮食习惯等。另一方面,采用分类教学,丰富体育课外活动。比如抓准男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设打篮球、下棋等运动类活动;准确把握女性学生想法,增设健身操等活动。此外,体育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师又会打篮球,又会跳健美操等情况,教师需从自身的能力出发,增设体育教学内容,不能盲目增加或是删减教学内容。
(三)健全体育设施
大部分高中在體育设施上投入资金费用较少,导致体育设施种类单一,数量少,功能简单,过时等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教师的发挥空间,打击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有些高中学校仅有十多副的羽毛球拍,考虑到存在几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情况,羽毛球拍的数量严重不足,仅能够十多个学生使用。对于一些喜欢羽毛球的学生来说,没有羽毛球拍,还不如回教室读书。因此,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尽量健全体育设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机会使用感兴趣的体育器材。其一,采购一批可供学生使用的体育设施,比如修建网球场地,采购网球拍;建造足球场,采购一批足球,给足球爱好者们提供踢足球的场所,其二,在有限的资金内,采购一批价格低的体育类工具。比如,增设棋牌室,新增围棋、象棋等棋类工具。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不花钱也能采购到体育器材的方法“。比如利用高中学生数量多的优势,与商家达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商家提供一些体育器材,可在体育器材上印上宣传口号等。
(四)培养终身体育精神
高中生整日埋头苦读,放眼望去,戴眼镜的学生比比皆是,身体素质不高。再加上,整日学习,用脑过度,身体和心理的疲惫度较高,给病毒可乘之机,容易生病。此外,周末放假,高中生们也经常性“宅家”不运动。所以,一方面设置阶梯式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比如让学生自发地在饭后散步、晨跑等。第二,将显性教学变为隐性教学,潜移默化地传授 “终身体育”精神。比如,搜集体育行业中著名运动员的事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感悟体育精神;在学生想要放弃时,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开启智慧,思考”体能有限的情况下,还有哪些措施可以保证自身顺利完成体育训练”。体育精神,并非要求学生“傻傻地往前冲,还一定要坚持到底”,更强调“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困难的关键点,转换思路,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定期参加体育课,不仅对当前的学习有利,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利,养成的每日锻炼的习惯,向运动员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中都有重要作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素质。高中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育场所和器材三方面“下功夫”,引导高中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高东方.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9):106-107.
[2]李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体育健康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8,14(11):55.
[3]周智.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