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名问题”中意译与音译的取舍

2020-09-10 07:22朱思怡
今古文创 2020年6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

朱思怡

【摘要】 翻译问题中对于“译名问题”(即西方学术名词)的翻译,历来就有翻译家提出不同的观点,从玄奘的“五不翻”译论到清末时期章士钊《论翻译名义》中侧重音译,再到胡以鲁《论译名》中以意译为原则,与音译并行,视情况不同而综合考虑“译名问题”,通过比较二人的观点,可分析得出意译和音译在翻译西方学术名词时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 意译;音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72-02

一、论意译、音译之义

意译和音译都是对“译名问题”时提出的两种翻译方式。“译名问题”即对西方学术名词的翻译问题,亦即对西方专有名词的翻译。意译,原写为義译、义译,是对西方学术名词意义的翻译方法,侧重理解名词原意后,在本国文字范围内选取合适的一二字加以概括,如英文里的“year、month、day”,译成中文就可对应“年、月、日”。而音译,则是按照西方文字的发音,在选取本国文字的基础上,翻译出来的一种造新词方式。如“Logic、philosophy”,章士钊先生音译为“逻辑、斐洛索非”,而“逻辑”一词一直沿用至今。胡以鲁称音译过来的名词为借用语,认为是从外语借用而来,二人的分歧从定义伊始。

二、章士钊、胡以鲁二人简介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民质、秋桐等,是作家、教育家,也是政治家。喜政治、经济学,又最喜逻辑学,后在日本逃亡时期创办《甲寅》,以笔名“民质”“秋桐”在《国风报》和《甲寅杂志》上分别于1910年11月22日和1914年5月10日发表《论翻译名义》和《论译名》,自此“带头展开了一场有关西方学术专名的翻译方法的讨论”。

胡以鲁,生年不详,卒于1915年,字仰曾,著有《国语学草创》一书。让胡以鲁名声大噪的是他1914年2月15日在《庸言报》发表的《论译名》万言长文,此文在这一场关于西方学术名词的讨论浪潮中显得不同凡响。

三、二人對意译、音译的观点差异比较

章士钊(以下简称章氏)在《论翻译名义》中提出六问,而胡以鲁(以下简称胡氏)则在《论译名》中对章氏的《论翻译名义》进行辩驳。

(一)二人对英文Philosophy、Neuter译法的不同

章氏在其《论翻译名义》中关于讨论“意译、音译之得失”,提出六问,其中有四问是关于意译之弊害,六问内容如下:(1)以义译名,果能得吻合之译语乎?(2)以义译名,弊害何在?(3)纵得吻合之译语,果即为适用之译语乎?(4)如不能得吻合之译语,吾宁择其近似者,抑将掷义译之法乎?(5)如欲得义译之良译语,有不可犯者何病?(6)以音译名,利弊何如?

章氏举出斐洛索非(philosophy)的例子,认为日人译为哲学不妥,严复严氏译为爱智,是其偏见也。章氏虽未表明音译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英文philosophy的意义,却有其义,因为“吾国字体,与西方迥殊,无法采用他国文字,以音译名,即所以补此短也”。然而,胡氏在《论译名》著例第十一条中说道:“取主名之新义,非万不得已……毋取陈腐以韬晦。例如非罗沙非(philosophy),日人译为哲学,已得梗概”,胡氏赞同日人的译法。而到现如今,众人皆知哲学一词,而不知斐洛索非,从这可以看出胡氏提倡的译法,为后人所认可。

章氏举例“文法中有字性Neuter Gender,非阴非阳,严氏因译之曰罔两。”认为“巧则巧矣,未可以为训也”。章氏对于该词的译法并未提出具体译法。而胡氏对“罔两”有自己的一番解读,在《论译名》著例第十二条中说道:“取易晓之译名,毋取暧昧旧名相淆乱。狃脱(Neuter)原谓不偏,译作中或中立可也,假罔两之鬼名以混之则惑矣。”罔两,《辞海》里解释为山川中的木石精怪。若以鬼怪之名来意译该词,确为不妥,不仅无法表达原意,反而还是误译。

(二)二人对动名形式词语的不同观点

章氏就论理二字发表见解,“论理二字,即言字面,已不甚妥。论理者,论其理,以论字为动词,抑论之理,以论字为名词乎?爱智二字亦然,是果以爱字为动词乎?抑两字同为悬名乎?”虽然章氏对动名形式的词语存有疑问,却并未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有时不得其解,“如欲其字面之明晓,有时或竟不能”。而胡氏却能够提出相应的策略,在著例第十七条中写道:“一词往往有名字、动字两用者,译意宁偏重于名字,所以尊严名词概念也,用为动词,则或取其他动字以为助。”胡氏用定义的英文名词Definition举例,“日人译为定义,此译为界说。就吾国语句度言之,名字上之动字常为他动,其全体亦即常为动词,定义有兼摄题反(Define)动词之功,然非整然名词也。宁取界说虽木强而辞正,欲用为动词,则不妨加作为等字。”由此可看出胡氏认为动名形式词语,对其义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名词上,这也表明胡氏文学功底之深厚,能够践行实用主义,章问胡答,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三)二人对音译的不同观点

章氏在其第四和第六问中,虽提到并未绝对否定意译,却从意译的弊端谈起,由此显露出对音译的情有独钟。且他用四问的篇幅讲意译的弊害之处,可看出他轻意译,甚至认为对于“译名问题”不如采取音译,以造新词的方式引进西方学术和文化。在章氏笔中,音译别无他害,除了令人读来生硬之外,其余皆为优势,可见章氏对音译显露出相当高的评价。而胡氏对音译却是持批判态度,首先认为音译只不过图一时新鲜之感,用久则令人困惑,“义亦流而通俗,粗疏迷离,又如故矣”。其次,批评音译没有实义,只是联想得之,“科学不能私名词为己有,语无东西”。再者,翻译严肃的学术名词时,不可马虎,更不能随性而为,以自己喜好来评定名词译法。接着,胡氏说道,音译之词有“包晕之感”。

最后,历数了音译种种弊端。即便如此,胡氏却在《论译名》文中三十例中的最后十例,列举出适合音译的情况,前七例是明确提出主张音译法,表示人名、地名、官号、金石化学名、机械之属、理学之名属和鸟兽草木之名均可采用音译法,这表明胡氏具有辩证思维,既不过分强调意译的优势,也不过分贬低音译的劣处。正如陈福康所评,胡氏是位难得的有“辩证意味”的教育家。剩下三例,正如胡氏所说,是仿玄奘“五不翻”译论而得出,玄学上多义之词、宗教神秘之词、民族特有名词皆不可译,实际也是采取音译法。

(四)二人对意译的不同观点

胡氏提出,“理之曲直若彼,势之顺逆计之得失若此,于是决定以意译为原则”。以意译作为基本原则,而当遇到事物固有名称,胡氏主张“不妨从其意”,即采用音译的方式。并举二十例加以说明,其中有些观点颇为章氏所深契。概括之,则主要有三点要义,(1)本国固有其名,因袭之,若有不当之处,可加以修改;(2)本国没有其名、其物,则借用之;(3)名不能求全的情况下,浅陋、迷信、排外、媚外等义不可有等。此外,胡氏还提出词义的意义随时间变化,则需斟酌采用,这些具体的主张和例子在当时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而章氏的意译观点大都是对意译的消极评价,所述不多,在《译名》一文中颇有阐明,如“英语有glass,吾译之为玻璃,此义也,非音也,而义又为吾有者也。然夷考其实,玻璃二字,亦由重译而来,非吾所能有也。且音也,亦非义也”,在他看来,即使是意译之词,也只能借用重译,并评价道:“意译名词之最感困苦者,则名为译名,实则为其名作界说”。由此得知,章氏重音译,而轻意译。

(五)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

二人在“译名问题”上均感到译事之难,章氏写道:“愚谓译事至此,欲于国文中觅取一二字,与原文意义之范围同其广狭,乃属不可能之事……名正理从,谈何容易。”提出译名欲与原名达到完全对等,非常困难,与此同时,胡氏亦发出“吾国语特木强难变耳”的感慨,国语之难以变通,在于国语名词的引申处亦有同者。

四、结论

从二人撰写的文章看出,章氏夸大了意译的弊害之处,过分强调音译的利处,提倡造新词,认为后人用之愈久,也能习惯之,此观点有失偏颇,且章氏举例不多,说服力不强,所举例子部分被胡氏反驳。但即便如此,章氏文章中仍有可圈可点之处,陈福康评价章氏,其“论点有可议之处,充分阐释了译音的意义和优点,他力主采用的‘逻辑’一名,通行至今,无以越之”。方仪力评章氏,“章士钊将‘译义’和‘译音’两种方法明确对立起来后,《甲寅周刊》《民报》等杂志上的讨论将‘译名’问题引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也体现出章氏在推动“译名问题”的浪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胡氏虽在开篇之初批判过分强调音译的弊端,随后便将笔墨着重放在意译的优势上,从著例二十条可看出,材料翔实,举例形象,并在文中的最后十条中提出音译的范围,着实体现胡氏扎实的双语基础,有着广博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考虑全面,论证依据较强,孰优孰劣,由此可知。而在“译名”统一问题上,胡氏提出“至于切要之举,窃以为宜由各科专家集为学会,讨论抉择,折中之于国语国文之士”,并举出日本在学术名词上的做法,即最终由政府审定,此想法值得肯定。从胡氏的文章中看出,其主张“意譯为主,音译为辅,不排除音译,音译乃不得已而为之……辩证地看待固有之名和借用日语译名都是可取的”。音译和意译都是翻译策略,不可绝对偏向某一种,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与辩证思维相吻合,即视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章氏和胡氏的热烈讨论,使得音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得以发展,并继而推动了译名统一 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2.

[2]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钊全集第一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448-454.

[3]胡以鲁.国语学草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25-147.

[4]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钊全集第三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67-69.

[5]方仪力.论清末民初“译名”讨论中的两个向度[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31(4):110-115.

[6]程永生.中国近现代译名研究述评[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7-40.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