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摘要】 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亲友的汇款与家书的合称。其类型多样,包括各种监管文件、汇票、信笺等;内容丰富,涵盖家庭琐事的处理,亲友的嘱咐叮咛,爱国热情的抒发,侨居地的政策变化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号召下,可将新媒体手段如公众号、网站、AR技术等运用到侨批的推广中,以增强侨批这一文化符号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 侨批;记忆遗产;传播策略;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93-04
一、侨批的前世今生:海邦剩馥,价值多元世瞩目
近代广东普遍出现了诸如水灾、旱灾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饿殍载道”“弃子鬻婴,病毙途中触目皆是”的社会惨象,赤地千里,道殣相望;此外,广东侨乡自清末以来经历着长期的内外战争与社会动荡,乡族械斗的激烈之风举世罕见,不少广府人因此被迫离开家园;加之已经移民海外的亲友的纽带作用以及近代海外各地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广东人大量出洋成为可能。
19世纪以来,海外的华侨与移民队伍不断壮大。在现代新型通讯方式尚未形成之前,跨洋的侨民只能通过传统的书信寄予乡愁、互通音讯。借助水客、批局及金融机构等渠道,海外僑胞向国内亲友寄回家书附言、汇款凭证,逐渐形成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海邦剩馥”。
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将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侨批正式成为为世人瞩目的“世界记忆遗产”。此举极大地肯定了侨批蕴涵的多元价值,提高了侨批在世界记忆文物中的历史地位,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长葆时代的丰裕意涵与现实生命提供了权威力量的支持。
目前,“民间收藏家、学者和各级政府都非常关心这来之不易的世界记忆遗产, 纷纷深入挖掘记忆遗产,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著书立说, 并热心加以宣传”。就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中西方学者对侨批档案的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研究数量逐步上升、研究对象逐步扩大、研究深度逐步加强、研究领域不断细化、研究视角不断创新、研究视野不断开拓的总趋势。“外国学者对移民书信的研究侧重移民的情感和心理世界领域”,如David A.Gerber的《探寻移民书信作者的精神世界:乡愁与对变化环境的调适》、日本汉学家滨下武志在汕头侨批研究会上做《以侨批看世界―侨批研究与学科构想》的学术报告,举办“南洋侨批史”“东南亚视野下的华南关系与侨批情况”等讲座。国内学者从侨批的命名、华侨史、儒家文化、民俗史、经济史、批封美术学、文化交流史等多角度进行探讨研究。班国瑞、刘宏从跨国资本主义的层面阐述了侨批贸易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黄清海从遗产学角度探讨侨批档案世界记忆遗产;邓达宏从侨批档案中的儒家文化角度进行探讨;邓芳蕾等人从侨批中解读传统家风的传承”。
二、传播的策略:侨史敦煌,创新弘扬以流芳
传播弘扬侨批文化,需要制定适宜的传播措施与保护政策,把握记忆遗产的因革流变,探究出适合侨批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尤其避免功利性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以下是传播侨批文化的“两条准则”与“六个向度”:
(一)六个向度
1.从文化产业领域着手:打造“侨批元素+文创产品”新模式
文创产品是“基于具有相应的群体认同的文化,抽离出具有特色的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或形象,研发出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蕴含侨批文化的文创产品,即对侨批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进行创新性地再解读与再创造,将其“产业化”,加之线上宣传和线下销售结合的新零售方式,能够实现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每一封侨批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家族的写照。历史时代的变迁与陌生故事的隔阂,使得侨批与新时代大众之间天然地形成了一层屏障。为了打破这层长期存在的隔膜,逐步消除与现代文明的距离感,可将侨批元素与文创产品相融合,开发设计具有侨批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使侨批文化从抽象的概念层面转化为可视的具象形态。通过设计侨批专属吉祥物图案、具有侨批文化元素的明信片与手账本、侨批专属信纸与信封、关于侨批发源地及兴盛区的手绘地图等,打造出“侨批元素+文创产品”新模式,更好地将侨批文化融入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2.从社交平台入手:增加侨批在大众视野的曝光率
(1)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现今社会主流的传播平台。在公众号上定期发布相关推文,向大众图文并茂地展示侨批文化内容,能够提高侨批的大众知名度。推文的形式为展示一封封具体的侨批,着重表现其蕴含的时代背景、家庭故事、人物品格、情感世界,并附有相应的讲解视频。在充分发挥侨批资料丰富性与主题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推文更好地释放出吸引大众的文化要素。
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有关侨批文化的新颖多样的活动。如结合家书纪事专题,邀请大众对侨批中的家书内容进行深情地朗诵,并设计参赛作品投票环节,使侨批在动员投票与大众参赛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传播。此外,发起“寻根问祖——民间侨批征集”活动,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尚散落在民间未被收藏的侨批,推动大众了解其背后的真实故事,充实该项记忆遗产的宝库。
(2)APP手机软件
通过喜马拉雅听书APP等多媒体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能够推动各界人士加入侨批文化的推广工作中来。喜马拉雅听书APP拥有几亿用户群体,是音频创作者最集中、活跃的平台。在此平台定期深情朗诵一封封承载着陈年记忆的侨批,能让听众从朴素真实的字句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实现跨越时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交融。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与活跃用户。《2019抖音数据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目前,抖音关于非遗文化传播的作品一般有“专门的非遗继承人或团队制作的短视频;某一专业团队在介绍主体内容时,同时将非遗项目作为衍生品进行传播;普通用户在生活中遇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于兴趣拍成短视频上传”三种类型。借鉴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可以采用“记忆遗产+短视频”的形式增加侨批在大众视野的曝光率。通过短视频朗诵侨批内容、展示侨批相关纪事;同时,以带有侨批元素风格的流行曲作为短视频的配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艺术有机结合,推动侨批文化的广泛传播。
3.从计算机领域入手:将侨批信息化、数字化
建立专门提供侨批相关信息的网站,为侨批热爱者、研究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为对侨批文化尚不了解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专业的信息综合平台。在网站中,对侨批文化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刊登学术界对侨批研究的新状况、各地侨批资料馆藏地的相关信息、侨批文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珍贵的第一手侨批资料原貌、侨民后代的采访记录等。
构建侨批数字记忆库,形成具有展览、保存、研究等价值的珍贵记忆资源,是传播侨批文化的另一种有效手段。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瑞·埃德蒙森表示,“要将保护侨批的工作继续下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侨批数字化。”侨批原物保护难度之大,是源于自身的致命弱点——侨批的生命十分短暂,纸质侨批容易变质和自然老化,难以逃脱被漫长历史尘封与摧残的命运;侨批的生命极其脆弱,容易损坏与毁失,一旦在某个时间节点遭到毁坏,便不可再生、无可替代;侨批的生命线索极其分散,零星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不同个体手中。因此,推动侨批数字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构建侨批数字记忆库之前,需进行大力发掘零碎的记忆文化、整理丰富庞大的侨批档案、建成侨批文化共享的展览平台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化侨批产品、数字化侨批系统,构建互通共享的侨批数字记忆库。
4.从新兴技术入手:“AR技术+银信文物”展览新模式
在联合國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号召下,将新兴技术运用到侨批的推广中,开创“AR技术+银信文物”展览模式。AR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比以往更为强烈。这就要求从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出发,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弥补侨批文化传播力度的不足。用AR技术盘活记忆文化,就是以“新壶装旧酒”的方式,为侨批文化提供更好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形式。
通过AR技术结合实景与虚拟形象,打造全新的AR博物馆,走出一条科技保护传统文化的新道路。在AR博物馆中,大众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粹,感知侨批文化蕴含的价值和魅力。此外,用AR技术制作简单休闲的小游戏程序,亦为传播侨批文化的新思路。
(1)AR技术的运用——以AR博物馆为例
利用AR技术识别银信封面,体验者能够实现手机在线阅读华侨家书的理想功能。在关注银信博物馆公众号后,用户进入AR识别页面,对准特定的银信封面进行扫描。这时,程序会匹配特征点,显示打开银信的 3D 动画,用户即可将手机横向放置,在线阅览书信内容。
通过扫描特定字符,体验者进入用户互动环节,在线写信后通过“一键生成”按钮,即可作为写信人将信件以微信、电子邮箱等形式寄出。第三项是扫描展板处的空白信纸区域,等待程序对应匹配特征点,能够还原手写家书的过程。结合博物馆氛围的熏陶,“AR技术+银信文物”模式增强了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生动地呈现了海外华人在各侨居国的移民史、奋斗史、贡献史。
(2) “AR技术+银信文物”模式的优势
①真实——身临其境
“AR技术+银信文物”模式,依托AR技术无隙叠合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数据信息,增强了访客对于银信细节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在阅览的过程里,访客群体会无形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获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②生动——动态立体
博物馆里展出的银信主要通过字里行间的情感输出与故事情节吸引大众,而获取情感信息与故事背景的直接来源便是浏览阅读。由于银信自身的历史积淀较为浓厚,部分原件出现字迹模糊、纸张泛黄、面呈褶皱的情况,加重了阅读的负担,限制了访客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字阅读容易导致访客的审美疲劳。AR技术的运用便是将沉浸式体验引入博物馆,以文字结合动态立体影像,改善文字描述的抽象性、增强访客阅读过程中的生动感。
③沟通——人信交互
用户参观博物馆常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由于展品陈列的模式与情感表达的方向相似,相当数量的参观者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此外,访客在阅读一定数量的银信后,单向的情感输出难以与银信内容本身产生互动与沟通,因而内心的共鸣与情感的涌流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通过 AR 技术的应用,扫描特定字符进入用户互动环节,还原书写家书的过程,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单一的互动模式,丰富人与信之间的交互式体验。
④全面——一览全貌
由于银信版权、收录渠道、保存状况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博物馆难以将银信全貌完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具有复原文物功能的AR技术能完美结合银信的复原部分与残存部分,使银信的“真面目”展现在大众面前。此外,通过AR技术的应用,大众能够在手机等常见介质平台一览现存的银信原件,宽领域、全方位地了解银信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推动记忆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
5.从官方层面入手:号召社会各界加入侨批文化的推广工作中
(1)在校园开设有关侨批文化的课程、知识竞赛
学校应增设有关侨批的课程与知识竞赛,邀请侨批研究专家、侨批收藏家到校讲学,让侨批文化走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弘扬世界记忆遗产的教育基地。例如,台山收藏家李柏达先生,曾掌握两千多份保存良好的银信资料。这些银信包括一百多年前李柏达先生的曾祖父在古巴谋生的真实故事,“飞虎队”成员开辟“驼峰航线”的轨迹,抗日战争时期台山华侨先烈们可歌可泣的热血故事。通过第二课堂的开辟,将这一珍贵的记忆遗产带到课堂、熏陶年轻一代,引导更多年轻人了解、保护侨批文化。
(2)定时以专题故事的形式对侨批实物进行展览
大众对侨批文化的不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与侨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缺乏看到实物那刻的感动与震撼。因而,定时以专题故事的形式对侨批实物进行展览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文化报》曾就世界记忆遗产“五邑银信”与抗战展览进行报道,这次展览会主要展出罗达全收藏的抗日战争期间广东五邑地区与海外往来的侨批。“信中记载了海外华侨抗战时期在海内外的生活,以及宣传抗战、为抗日捐款等史实,可谓一部鲜活的侨乡抗战史。”以专题故事的形式展览侨批实物,极大地增强侨批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3)保护、建设承载侨批的文化场地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侨批的保护,政府应重视承载侨批的文化场地。加大建设侨批文化的资金投入,保护珍贵的侨批局遗址及有丰富侨批数量的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同时,建设相关的文献馆等研究传承侨批文化的基地,建立口述侨批文化、侨批历史的相关影像与录音的数据库,促进侨批这类中华传统文化宝藏在信息智能化時代焕发新的光彩。此外,政府要引导群众增强保护实体文物安全的意识,加强世界记忆遗产的保护力度。
(4)加大资金投入,启动侨批文化设施项目
福建省人大代表陈铭福提出“由省、市档案馆或指定的公藏单位牵头,抢救、收集、保护存于民间的侨批实物”。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制定适宜的战略方案和发展规划,在创新推动侨批文化传播的基础上选好着力点,力求在新时代迸发侨批文化新的活力。此后,加大侨批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应用于侨批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扶持,启动一批具有先导性的侨批文化设施项目。这样的探索利于政府建立更为完善且有效的记忆遗产保护机制,使优秀的记忆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6.从“跨行融合”入手: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元融合释放的共性优势
在遵守根本范式的前提下,侨批文化的传播应基于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剧场条件,并通过跨行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当今的流行音乐中融入侨批文化独特的元素,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大众传播与时代脉搏同步的创新作品,使得侨批在当今社会绽放新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将旅游业与侨批文化进行融合,打造属于华侨之乡独特的城市名片,形成侨批文化的特色旅游路线。如此,有利于推动华侨之乡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华侨之乡的城市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加快开拓微电影产业的商业属性,为侨批文化的跨行融合提供便利。结合微电影产业孵化基地、园区,有针对性地将侨批元素融入微电影产业,对侨批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元融合释放的共性优势。
(二)两条准则
1.保留侨批文化的精粹,避免功利化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成熟,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程度。为促成利益最大化,传播者往往会将社会热点与大众需求作为传播基点,将原先的传播内容加以异质化、功利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与传播基点实现对接,以满足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与心理需求。
侨批作为珍贵的记忆遗产,本身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这意味着在迎合大众审美的过程中,异质化、功利化的手段会扭曲侨批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而导致这一文化符号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因此,在弘扬侨批文化的过程中,应灵活转换传播视角,“化被动为主动”。先前,传播内容是被动地改造自身以迎合热点;如今,应将保留侨批文化的精粹作为传播基点,再找出切合基点的大众审美意趣进行对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精粹在改造的过程中失去本身的价值与魅力。在化被动为主动的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传播者的视角从迎合大众转为服务大众。这要求传播者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怀着保护珍贵记忆遗产的使命,推动侨批文化在新时代潮流中焕发新的光彩。
2.杜绝戏谑性创新,抵制亵渎侨批文化
任何想要为大众所熟知、热爱的文化,都免不了经历一个通俗化、时代化的过程。在互联网新时代,这不仅是文化本身的改造过程,即单指雅文化走向通俗文化这一过程;亦是文化载体与传播媒介的甄别过程。选择一个知名度高、用户群体广的传播媒介,能够极大地加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在社会大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然而,从先前种种传统文化在大众平台被亵渎、恶搞的低俗行径来看,预期得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所要付出的代价比其本身传播的意义、价值还要高得多。面对这样的窘境,要坚守杜绝戏谑性创新传播的立场,抵制亵渎侨批文化。当然,并不反对以新的大众媒介来提高侨批的知名度,也不反对用轻松活泼的形式风格增强侨批的影响力。当今社会的年轻群体,是追求个性、创新、趣味的一代人。在传播侨批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应这些群体的需要。但是,绝不允许以低俗、戏谑的方式献媚取悦受众,这是传播侨批文化必须遵守的另一条重要准则。
三、传播的意义:跨洋侨批,横越时空有深意
(一)教育层面
侨批文化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侨民群体的精神价值和品格追求的真实写照。侨民奋斗史中自然流露出的爱国、坚忍、勤恳、诚信经营、奋斗不息等优良的品格,侨批反映的节俭、好学、持家、朴实等良好的家风传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凝聚力量和时代意义。
(二)学术层面
侨批的推广有利于吸引学术界更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一世界记忆遗产,并对其价值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充分挖掘在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外交学等领域的独特价值。侨批涵盖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时代信号,反映复杂多样的经济格局与金融信息,为移民史、邮政史、交通史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信息与全面的视角。
(三)经济层面
大力推广侨批能够提高华侨之乡的知名度,打造出属于华侨之乡独特的城市名片。华侨之乡有历史沉淀已久的侨批局遗址、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以及富有研究观赏价值的文献馆、博物馆、档案馆,形成了集聚银信文化基地、侨批一手资料、特色旅游路线等珍贵的旅游资源。
(四)文化层面
侨批保持着中华传统的通信风格与书画艺术,蕴涵着中国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文化习俗。关注华侨与祖籍国的书信互动,能够挖掘侨批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内在精神特质、极其丰富的美学意蕴、民间习俗、传统信仰、特色节日、侨派建筑、传统美德等,推动侨批在新时代潮流中焕发新的活力、生命力与影响力。
(五)外交层面
侨批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移民历史,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与具体地区的历史变迁。关注侨眷与侨胞的大量批语,能够从平民大众的视角真实地展现出侨居地对我国的具體政策、整体态度、意见看法,亦可窥探出那个时代国内外生活、思想领域的碰撞与异同点。通过横向及纵向角度的比较与对照,能着重释放有利于两国友好发展的元素,推动中外关系的深入发展。
(六)心理层面
侨批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勾起华侨及其后代的乡愁乡情,推动母国侨乡与侨居地跨国情感的联结与构建。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远在海外的年轻一代华侨群体对祖国、家乡的情感越发淡薄。由于从小长于他乡,他们对祖辈繁衍生息的土地缺乏骨子里的认同感。侨批生动细致地描摹出侨乡文化的面貌,反映近代侨乡移民社会的形成,蕴含着近代华侨的内在情感及心理活动,有利于加深新一代华侨群体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525.
[2]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广州:暨南大学,2018:39-41.
[3]邓达宏.福建侨批遗韵的弘扬与发展析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08).
[4]刘进.比较、借鉴与前瞻—— “国际移民书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01).
[5]宫毅敏.传统文化创新视角下侨批档案开发利用与对策研究[J].山西档案,2019,(05).
[6]戴思敏,殷乙萌,何洁,方倩,彭楼丹.基于故宫模式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07).
[7]胡旋.媒体碎片化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8).
[8]胡琎心.侨批能否走出历史“尘埃”[N].人民日报海外第12版,2013-04-26.
[9]Azuma RT: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1997,6,(4).
[10]戴波,甘雁娜,蔡晓.江门举办“五邑银信”与抗战展览[N].中国文化报.2015-08-05.
[11]刘丰.泉州4万多封侨批散落民间省人大代表呼吁抢救性保护[N].福建侨报,2018-2-2.
[12]覃博雅,常红.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N].人民网,20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