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涵婧 李美华
【摘要】 新形势下,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目标的引擎,对于其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指导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坚定其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明确自身价值与职业选择尤为重要。同时,针对大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和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解决。如通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使用“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其提供精准就业趋势分析,为今后的职业选择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坚定其理想信念。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坚定理想信念;指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8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青年们发出新时代的召唤,“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评价、认知等水平。同时,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也可以对自身发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明确符合自身条件的人生规划,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对于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对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青海省某高校文史哲、理学、工学、艺术类、体育等学科的大一至大四共1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18份无效数据,得到1382有效数据,有效率为98.78%。通过使用《理想信念量表》和《大学生理想信念自编问卷》,从“大学生如何看待理想信念”“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择业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此研究。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与责任感现状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其教育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都重视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理想是人们在同社会发展的不断探索中发展出来,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不断追求,理想通过信念支撑,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巨大推动力。
调查显示,对于“您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超过50%的大学生更看重集体利益,认为公大于私、应该先公后私,仅有7%的大学生选择先私后公。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个人主义,集体意识淡薄。
在职业的选择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从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等因素进行考虑,部分大学生注重未来的发展空间,从物质生活、经济条件、发达程度、地理环境等方面考虑,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仅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存在功利心。调查显示,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91%的学生主动让座,6%的学生看别人不让自己也不让,3%的学生假装看不见。大部分学生在对待国家、社会热点问题上积极主动参与,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志愿活动参与度较高,仅有9%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决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及人生目标的确立,同时对于其树立职业理想、发展自我认知水平、确立自身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20世纪初,帕森斯在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20世纪60年代,施恩提出了“职业锚”的理论,随后萨帕提出了“生涯”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普遍指“个体对自身的准确定义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个体人生理想、职业价值、兴趣爱好等,对于其最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过程的设计与规划”。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对于“您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看法?”56.3%的大学生认为是获益匪浅的,15.9%的大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23.4%的大学生则觉得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收获不大,4.4%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不感兴趣。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其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成为大学生确定职业和人生目标的“风向标”。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如大学生职業生涯课作为选修课进行选修,只有理论知识讲解,大学生缺乏参与度、实践性,最终职业规划难以实现,个体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对自身理想产生怀疑,丧失信心。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现状
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其职业的选择和目标的确立具有积极地指导性作用。
一方面,职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职业内容的复杂性,部分职业的选择需要从事者拥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在“思想品德是否比知识更重要”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学生觉得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42.1%的大学生认为两者一样重要,但4.4%的大学生不这样认为,1.3%的大学生对此没有具体的想法,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不低于知识的重要性。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更重要,具有优良的品德,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不坚定,从而不选择此类职业,理想信念与职业的选择无法有机融合与运用。
另一方面,虚拟网络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明确职业规划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调查表明,对于“您每天较多的时间用在?”56.0%的大学生用在读书学习上,31.0%的大学生用在看手机、聊天上,8.0%的大学生用在玩游戏、娱乐上,5.0%的大学生用在勤工俭学上。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V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智能化时代,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网络空间在满足大学生物质、娱乐生活的同时忽视对于理想信念的宣传作用。同时,智能网络的普及化难以为大学生职业选择提供便捷、有效性帮助。大学生容易忽视“大数据”中对于职业趋势的相关分析、对于数据价值的判断,轻视职业选择的方向性指导。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推动职业规划发展的路径
(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业目标
首先,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白职业不仅是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更是应该与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相联系。同时,职业的选择建立在理想的基础上,也会带来指导和激励作用。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应该培养良好的价值标准,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終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
其次,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对自身发展有正确认识。心理测评量表可以通过数量化分析,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兴趣及今后的发展优势。可以通过“杰克逊职业兴趣调查表”“迈尔斯——布里格个性分析指标”等量表对于大学生职业兴趣以及个性进行一种数量化的分析,对于今后的职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提供重要信息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推送相关求职信息进行自我定位,明确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最后,应该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升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与坚定理想信念有机结合,实现职业选择与道德思想相统一。
(二)以榜样为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职业选择
学习榜样身上所传播的正能量,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今后职业选择、人生目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职业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责任,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和责任放在首位,在职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坚定理想信念。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工作者,他们是冲向疾病的“逆行者”。应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在周围的榜样中明白使命感的重要性。在职业的选择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选择医生、警察、消防员等不怕牺牲、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安全健康的职业。不要把“求清闲又赚钱”作为选择职业的第一目标,而是要积极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尽一己之力,实现人生价值。
(三)以实践为平台,理想信念助推职业规划发展
理论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晰是行动和实践自觉的首要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进行切实体验,感受不同的职业特点、工作任务、流程等,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方向,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
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德水平、职业道德。高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去不同企业,自由选择工作岗位进行实习、轮岗。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势,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职业特点,从而选择既符合自身发展优势,又可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同时,高校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实践等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等能力上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在面对压力、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适当的发泄途径进行减压,不断提高自我逆商水平。
(四) 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提升理想信念,清晰职业方向
网络强国的建设,推动着我国事业的发展,应该让高新技术、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生活当中。网络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有效平台和技术支撑。网络直播、网络讲座,优化网络师资队伍等方式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同时可以运用“虚拟VR”设计出不同的职业场景,让大学生在大学中便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工作环境、内容,从而选择出自己最适合、感兴趣的职业,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感、使命感。运用“大数据”进行社会职业分析,可以快速了解当今社会职业供求关系,稀缺职业等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选择,明确职业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环环相扣,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选择。“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理想信念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对于实现自身价值,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会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4]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01):134-135.
[5]王叶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实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8- 10-14)
[7]梁吉业,冯晨娇,宋鹏.大数据相关分析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6,39(01):1-18.
[8]赵梓丞,曹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14-117.
[9]庞亚珍,罗骁.(2013).试论如何运用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教学论坛(11),271-272.
[10]陈丽梨.中职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1]张璇璇.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64-66.
[12]李文娟.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39-41.
[13]刘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50-153.
[14]聂雨苗.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作者简介:
李美华(196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高涵婧(1996-),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