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研讨

2020-09-10 07:22王经礼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读图能力小学教育能力培养

王经礼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图训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有效方式,教师应使用合理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此打造“好看的”数学课堂。为探索培养小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文章从调动读图热情、传授读图技巧与规范练习方式入手,提出增强学生对图像的正面观感、敏感程度与描述能力的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学 读图能力 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种类越发丰富,图像的绘制与演示变得十分简单,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根据教学需求调用各种类型的数学图像或图片。在此背景下,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才能在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利用图像提供的信息展开综合学习。

一、调动读图热情,增强学生对图像的正面观感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课堂上不仅会出现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标准的数学图像,还会出现富含童趣要素的示意图、插图等。因此,在训练学生读图能力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广泛收集可用的图像素材,带领学生从不同形式的图像中提取与处理信息,使学生从多变的图像种类中发觉读图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图像的正面观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参照教材的方式,以精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同时,提升读图能力。教材在介绍乘法时,使用“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等元素替代具体的数字,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提取数学信息并加以计算。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将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视频,如“五节车厢的火车在铁路上呼啸而过,再出现时变为一节车厢”,让学生在观看趣味视频的过程中体会“乘法是一下子完成的累加”。通过这种方式,数学教师在转化数学知识时对图像进行了再加工,成功调动学生的读图热情,确保学生阅读时能够乐在其中,如此便可使学生在良好的阅读体验中认可数学图像的意义,乐于提升读图能力。

二、传授读图技巧,提升学生对图像的敏感程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相比于抽象性较强的文字与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较为形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程改革在新版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片与图像,以配合知识的讲解与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避免学生在读图时因缺乏必备技巧而错失有效信息。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教材提供的各个面额人民币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读图技巧。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兴起,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纸币的机会有所减少,许多学生在课前并没有观察过人民币的颜色、图案与大小,因此,教师可以主要围绕这三种元素传授学生读图技巧。首先,教师可以将“1元”“5元”“10元”三种面额人民币的图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问学生:“这三张人民币分别代表了多少钱?”这时,预习过教材的学生都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随后,数学教师继续提问:“如果现在把人民币中央的数字盖住,要怎么判断人民币的面额?”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从最显眼的“数字”转移到容易被忽视的“颜色”与“大小”上,并对照课本得出“绿色的那张是1元的,紫色的那张是5元的,蓝色的那张是10元的”或“最小的那张是1元的,中等的那张是5元的,最大的那张是10元的”的答案。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刚才读图时用到的方法,即通过图像之间数字、颜色与图案的区别进行判断。于是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白了为什么读图不仅要关注“一眼看到”的内容,还要静下心来寻找易被忽视的要点。

三、规范练习方式,增强学生对图像的描述能力

读图能力是所有语言阅读能力的基础,数学教师在训练学生读图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提取与分析图像信息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准确地将有效信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此才真正实现了读图训练的目标。数学图像承载的信息通常与数学知识相关,并且信息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进行细致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数学图像信息的能力。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無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标准数学图像的教学,训练学生完整描述图像信息的能力。在本节学习中,小学生需要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即根据表格给出的数据绘制图像,这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描述图像信息的训练方式,要求学生检查自制图像的正确性,将读图能力的培养融入常规的数学练习中。如当学生绘制好如下图像后:

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如下的模板描述图像内容。

(1)图像呈“上升/下降”趋势,在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与第四周时,本班学生累计完成阅读的图书总数分别为多少?

(2)根据图像显示,本班学生单周阅读图书数量最多的是第x周,最少的是第x周。

如此一来,小学生不仅在课堂练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检查了图像的信息完整度,完成了基础的学习任务,还掌握了规范描述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即先说明图像的趋势与各点的具体数据,再说明数据变化的幅度。通过类似的方法,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次穿插图像描述训练,采用动口或动手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积累读图经验,使其掌握各类规范的图像描述方法。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上形式多样的图像无疑是训练小学生读图能力的一手资源,善用图像资源可以帮助小学生在数学思维尚不完善的年龄段对知识内涵与问题逻辑形成深刻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读图能力时,数学教师可以按照调动读图热情、传授读图技巧与规范练习方式的顺序,带领学生层层递进地掌握读图策略,学会提取、分析与表达图像内容,游刃有余地应用图形语言。

参考文献

[1]李小东.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2):86.

[2]申丽艳.小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2):133.

猜你喜欢
读图能力小学教育能力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定向运动制图能力与定向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研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