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苑
【摘要】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引领,开展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努力推进阅读的步步深入,重视阅读后的分享,有梯度地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语文素养;指导策略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式”浅阅读盛行,许多学生为追求轻松、快乐的阅读,舍弃了经典名著,只顾着阅读那些图文并茂的读物,对内容却不求甚解,导致阅读质量低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升。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多为浅层次的随意性阅读,缺乏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引领“正餐式”经典阅读,注重阅读的品味和质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学习深度阅读的方法,积累沉淀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该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育实践,认为可以从阅读前的指导、阅读中的推进、阅读后的分享,逐步深入,让学生注重阅读带来的思考和心理感受,从而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达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现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容易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从而喜欢上一本书。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共读书目,和学生们一起正式开启经典阅读之旅。这是一个充满冒险,蕴藏着信念与坚守深刻主题的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阅读与思考的内在动机。
一、阅读前的指导——激趣导航,引发期待
在阅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和探究,从而更好地保证阅读整本书的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一)以“猜”激趣
拿到一本书,我们往往最先看的是书名,它就像是人的眼睛一般,是我们阅读的窗户。从书名中,我们可以获取一些信息,比如,书的主人公、书中的主要内容等。引导学生透过书名,去大胆猜测故事的内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开展《鲁滨逊漂流记》共读活动之前,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猜书活动。看着书名,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问题和情景?猜猜书里会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情节?可以说一说、写一写。一听到书名,学生们第一个问题就是“鲁滨逊为什么会漂流?”“鲁滨逊漂流到了哪里?”“他会有怎样的遭遇?”“他生存下来了吗?”问题的匣子一旦打開,学生们的想象便如天马行空,有的说:“鲁滨逊可能会漂流到一个原始森林,遇见许多猛兽,性命堪忧。”有的说:“他可能会漂流到一个世外桃源,过着逍遥的生活。”也有的说:“他肯定学会了很多野外生存的技巧,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学生们的想象世界里,五彩缤纷,能够说出许多有趣的故事。而笔者既让他们猜测,又不透露书中内容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打开书本来阅读了,阅读兴趣就这样诱发了。
(二)以“画”激趣
学生们总是对充满想象空间的图画感兴趣,于是,在猜书活动后,笔者顺势引导他们为《鲁滨逊漂流记》一书设计封面图画,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设计的封面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笔者选取一些有特点的设计作品,让学生来介绍设计的初衷,然后展示书本真正的封面,让学生进行对比,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获得了愉悦的阅读体验,又达到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的效果。
(三)以“导”激趣
在学生开始阅读前,笔者精心设计,给他们上了一节导读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名著的脉络,在导读课中,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激趣。
1.“导”封面。课堂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封面,从插图和文字中,学生总会发现一些书中精彩部分的内容和线索,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本书的特点。
2.“导”作者。对作者生长环境、人生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的介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与作者达到共鸣。
3.“导”名家评价。导读时,笔者引用了一些学者给这本书的评价,比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如是说:“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这些关于书籍荣誉、地位、价值的社会评价,也可以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4.“导”写作背景。1704年4月,一个叫亚历山大·赛尔柯克的水手,因为叛变被遗弃在荒岛,变成了野人。笛福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笛福融入了自己对时代的观感和感受,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富有冒险精神和殖民精神的英雄形象。导读课上,这些材料的出示,让学生能在共读时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阅读中推进——深入故事,分享成果
整本书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阅读理解水平的差异而遇到一些不同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教给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深入作品,取得真正意义的收获。
(一)勤写笔记,记录心得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就要培养学生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有许多。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句,使用彩笔记录或配上简单的图画,笔记也会变得赏心悦目。而高年级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会用文字表述自己的看法和点滴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摘抄边感悟的好习惯。因此,就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处圈点批注,写下对作品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的思考。比如,一个学生在读到《鲁滨逊漂流记》第153至154页时,写下了这样的体会:“我佩服鲁滨逊的勇气,敢于直接站出来与野人对抗,我总是在爸妈的呵护下长大,缺少挫折的锻炼,鲁滨逊身上这种敢于直面困难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我学习。”通过查看学生的阅读笔记,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程度。
(二)巧用导图,梳理情节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能够加深对小说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随着整本书阅读的不断推进,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可能会出现信息模糊,情节混乱的情况,而思维导图正好可以用图画的形式,链接一连串的信息,并把它变成彩色丰富的记忆。学生把书中的情节信息和自己的阅读理解用直观的思维导图呈现,既能帮助加强记忆,也能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鲁滨逊漂流记》一节指导课上,笔者让学生回忆书中印象深刻的情节,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流落荒岛”“木筏运货”“造房子”“大地震”“救星期五”等。这时,笔者顺势让他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按顺序记录下故事的情节发展。通过情节的梳理,整本书的主要脉络和人物关系就更清晰了。
(三)碰撞交流,分享成果
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交流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既深化了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又保持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进程中,应该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个性化的阅读书单,就是一种很好的梳理阅读成果的方式。比如,设计“我谈书中的人物”观点对对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们找句、读句、思考。有的说:“我觉得鲁滨逊是个机智勇敢的人,面对岛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他都能一一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在岛上生存下来,太不容易了。”还有的说:“鲁滨逊是一个乐观的人,他虽流落荒岛,却能将遇到的凶险和幸运进行对比,以积极的心态去想着如何解决当下的困难。”……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心中鲁滨逊的形象更加立体起来。
三、阅读后的升华——读写结合,深化主旨
整本書阅读是促进学生写作达成的快捷路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同时也要领悟到书中独特的写作手法。
(一)仿写片段,迁移运用
如,《鲁滨逊漂流记》关于解救“星期五”的片段里,动作描写极为精彩,作者采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呈现出当时紧张的场面,这里可以提示学生,学习作者“连动用法”刻画鲁滨逊勇敢、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然后组织“我来当作家”的活动,也用“连动”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二)致信作者,深化感悟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跨时空对话的过程。书籍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认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少会受到作者的影响,认知结构从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时,让读者与作者能够隔空对话,一定会擦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学生感叹着笛福笔下主人公的机智、勇敢、乐观。这时,我提议学生给作者笛福写一封信,与作者进行交流。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笛福先生,您好!最近我们班级共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受益匪浅。感谢您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塑造出鲁滨逊这样勇敢、乐观、坚强的人物形象,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虽然这些信并不能真的寄出,但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语文素养。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之路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当运用多种策略开展整本书阅读,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肖香.让整本书阅读照亮学生的童年[J].小学教学参考,2019(03):20-21.
[3]赵捷.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