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教师需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将生活情境教学融入传统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结合生活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活情境;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融入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采取多元素的教学手段,将课本内容与生活情境教学相互融合,让小学生能够借助生活实际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真正结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
一、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地进步,然而还是有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眼中行走的“安眠药”,师生之间毫无交流,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直接用PPT讲解知识,不用学生上台做题,课后只需要学生找教师要课堂大纲,抄写一下笔记,知识全靠死记硬背。学生就像是一台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如果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将生活情境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乐趣,能够更好地提升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刚开始接触小学内容的时候,一般都是先学习“加减乘除”、对数字的运用以及应用题这几个方面,应用题一般都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供学生更加直观地解读数学题目。在课堂上可以选择分组讨论,让各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讨论,通力合作,营造舒适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求知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小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考试中,试卷前面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在最后的大题中设置较为难解的应用题,这些应用题基本上都是考查小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是否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生活情境教学的运用必须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解决难题、提高学习成绩都是有极大的效果。
3.使数学富有灵魂
数学这门学科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讲究方式,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增强艺术性。教师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时给予鼓励,学生有不良情绪时加以疏导,把每个学生都能够培养成一个对国家有帮助的人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出改变,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排斥,积极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升自我。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落實情境教学的运用
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所有的事物都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巧妙地将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生活中,这样小学生可以很快接受,并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乐趣以及知识获取的自主性,对数学的认知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学习减法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最喜欢的糖果设计习题:教师有5颗糖果,给了小红1颗,再给了小兰3颗,剩余的带回了家,问学生教师手中剩下几颗糖果,并把糖果奖励给答对的学生。在糖果的诱惑下,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给出答案,得到糖果。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搜集适合教学的生活材料,利用合适的生活情境提高数学课堂的乐趣,合理合适地引入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课时,可以采取“从生活中取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统计”。通过直观的举例过程,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只需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并加以辅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3.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正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将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一步一步慢慢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起到引导作用,抛出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在实践中得到答案,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归纳能力,了解数学真正的魅力,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加深。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例,加入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把生活跟数学联系在一起。同时,在使用这种方式时,需要注意以教学内容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引入相关生活情境,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在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了解数学的奥妙,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金泉.浅析生活情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8(8):95.
[2]胡文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