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萍
【摘 要】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课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关键。将家国情怀融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多元开发历史课程的教学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文章基于此,首先对家国情怀的现代内涵做了解读,继而探讨了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渗入家国情怀的对策,如在历史情境构建中渗入家国情怀、在历史事件分析中深入家国情怀、历史人物评价中渗入家国情怀、在史料资源解读中渗入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家国情怀
作为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历史课程不仅肩负着历史知识教学的任务,更是学生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历史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历史课程为依托,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成为当前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立足历史课程人文教育的属性,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家国情怀的现代解读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内涵,指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并促使共同体发展的思想、观念。家国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确定了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分封制则依托宗法制构建了国家层面的统治秩序,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但家国情怀却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脉络。家国情怀具有两大特征,首先,家国同构。血缘关系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网形成了家族,而国家正是由千万个家族构成,二者在组织形式与思想观念上具有同构性;其次,忠孝同构。忠、孝观念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伦理思想,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二者在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基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家国情怀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国情怀中的忠君思想彻底进入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淡化,家庭成为社会的单元,家国情怀的内涵也转变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对国家的认同感,而爱国主义则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的对策
(一)在历史情境构建中渗入家国情怀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内容,仅凭历史知识的讲解无法起到很好的培养目标。对此,情境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情境教学以历史情境的结构为中心,能够通过直观、可感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历史情境构建中渗入家国情怀,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多种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其中视频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供使用的视频有很多,如纪录片、影视剧、人物访谈等,教师可以用视频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历史氛围。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为例,本节课内容围绕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外交方针政策以及外交活动成就开展。2019年播出的《外交风云》是第一部系统性展示我国建国初到文革结束前外交史的电视剧,真实展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的历史环境与行动逻辑。教师可以节选电视剧中的一些片段,如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片段,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对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视频观看中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从外交事业的发展中生成家国情怀。
(二)在历史事件分析中渗入家国情怀
历史事件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中心内容,历史事件教学不仅要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如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也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这是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客观需要。对此,教师要善于从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渗入家国情怀。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渗入家国情怀。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战统一战线。教师可以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民族危机两党合作御敌中生成家国情怀;其次,全国人民抗战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妄言“三月灭亡中国”,四大会战后,战场限于焦灼,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军民一心抗战的视角出发,让学生感受国家危难情况下普通中国人的家国精神,起到爱国情怀培育的目标;最后,抗战胜利的原因分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伟大旗帜。教师在原因分析中要以爱国主义为契机,深入爱国情怀的内容,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
(三)在历史人物评价中渗入家国情怀
历史人物在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资源。受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高中生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已经有基本的了解,但也存在不全面、不真实的问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评价,以人物评价的形式来深入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学为例,詹天佑是我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在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8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詹天佑回国,先后在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任教,后主持修建了唐山至古冶铁路,1905到1909年,詹天佑主持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创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詹天佑的巨大成就使他获得了“中国铁路之父”的美誉。詹天佑在晚清、民初动荡的历史环境下,投身铁路事业,体现了他深沉的忧国情怀,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率意义。历史人物评价要注意正反两方面的结合,在以正面人物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利用负面人物来警示学生,比如汪精卫。作为国民党重要人物,汪精卫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甘当日本人的走狗,正是家国情怀沦丧的表现。
(四)在史料资源解读中渗入家国情怀
一直以来,教材资源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资源,但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材资源的局限性也越发凸显,对此,史料资源的融入在弥补教材资源不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史料资源在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中也有突出的价值。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史料资源的教学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在史料解读中渗入家国情怀的内容。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不仅沉痛打击了腐朽的清政府,且具有反帝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资源有很多,如英国呤唎的《太平天国亲历记》,书中写到“太平军的完善组织,较之清军优越得多。”“被太平军所包围的村庄中的居民,只要愿意归顺,并遵守太平军的风俗习惯,就可以保证安全。”可见太平军在军纪方面要优于清政府。又如,太平天国领袖之一杨秀清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到“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表现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愿景。通过史料的分析,既能深化学生历史学习,也能实现渗入家国情怀的目标。
三、结束语
家国情怀教育是高中历史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既是深化历史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从历史情境创设、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评价以及史料资源解读等角度渗入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梁佳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四川大學,2015
[2]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150
[3]查泽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当代教研论坛,2017(04):81
[4]康富永.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2):128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